我的玻璃台板

标签:
山阳供销社台板泾河供销社复写写材料 |
分类: 宝应往事拾零 |
——在山阳供销社的日子
1973年的春天,我从马汊河水利工地回到山阳。也许是因为我的文字能力得到了肯定,在公社祁庆辉副主任的推荐下,我作为一名合同工进了山阳供销社。
分配给我的工作主要是写材料。给了我一间小房子,大约七八平米大小,门朝西,一个朝西的窗户,窗户前一张像课桌大小的桌子,靠东边放一张单人木板床,——这就是我的办公室兼宿舍。
那时的山阳供销社在全县是学习泾河供销社的典型,而泾河供销社是全国供销行业的标兵,在那个年代,各种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山阳供销社的材料都由我来完成。那时我要写的东西不少,总结、报告,支书的发稿,新闻通讯稿,专题材料,这些材料几乎每份都需要复写,一式三份,最多一式五份,要用圆珠笔用力写下。纸的下面如果没有平整坚硬的垫子就比较麻烦,而我那张桌子是很破旧的,表面凹凸不平,一不小心就把纸戳破了。
供销社的石庆华会计在马汊河水利工地就认识我,对我特别关顾,帮我找到一块有一只角裂缝的旧玻璃板,让我先将就着用。
过了不久,供销社维修柜台,请县城来的陈毓书大师傅划玻璃,石会计又让陈师傅给我划了一块玻璃,我在下面垫上一块绿色的绒纸,就是一块非常漂亮的玻璃台板了。
于是这块玻璃台板便成了我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了。可我对它真是又爱又怨。
有了它,我的复写比较便利了,效果也不错。可是长时间不断地复写,我的右手中指的第一关节磨得生了很厚的老茧,而右手肘部也因老是伏在玻璃板上摩擦而生茧,有个成语叫足茧肘胝,我算得上指茧肘胝了。
夏天,西晒的屋子温度很高,汗会把纸弄湿,只能在玻璃台板上垫上条毛巾;冬天,手与玻璃接触,是冰凉冰凉的,而戴个手套又无法复写,只能用一个小盐水瓶灌了热水过一会儿就温一下,但手掌的外侧还是生了冻疮。
当时别人的台板下,压着不少东西;一些是给自己看的,如一些地址电话之类备忘资料或是提醒自己要办的事宜;一些是既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的,如一些照片或奖状;还一些是专门给别人看的,比如后来我有位同事喜欢给广播站或是小报投稿,经常把稿费汇款单压在玻璃板下,虽然稿费只有几块钱,但可以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就。
而我,没有什么可压的,好像是用毛笔写了一张励志的座右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还有就是从画报上剪下的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了。
但是,伏在玻璃台板前时,我还是感到极大的满足感。无论如何,指茧肘胝还是在遮风挡雨的屋里,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腰酸背疼要好多了。我在供销社工作了三年,这块玻璃台板也陪伴了我三年。
1975年底离开供销社时,我对这块玻璃台板还有些依依不舍,还有过把它带走的想法,可是我将要去的是工厂了,不会再伏案工作了,就没有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