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谚对我们的再教育

(2023-01-11 10:23:47)
标签:

乡谚

宁可慢不可站

牛扣在桩上也是老

弯扁担挑不断

端奶奶碗受奶奶管

分类: 宝应往事拾零

乡谚对我们的再教育

 

下乡插队时,我们从城里初来乍到,农村对于我们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尤其是农民中流传的一些顺口溜,有的还合辙押韵,都是就近取譬,生动形象,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这些乡间熟谚不是大道理,也不像“小车不倒只管推”或“撸起袖子干”那么励志,但也都蕴含着一些哲理,对我们这些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的人生道路都有不小的影响。

 

宁可慢,不可站。

刚下乡时,虽然我们既无经验也无体力,却都很卖力。农民中就有人告诉我们这六字箴言,干活要悠着点。举例来说,挖土时,不要一脚就踩下去,踩上几脚再把大锹端起来,每锹的土块小一些,两大块分成四小块装,时间就延长了,但工效并不高,这样人比较省力。在生产队干农活,属于大呼隆、大锅饭,谁都想偷懒,但不能明显地怠工,所以要不停地做,像是在干活的样子,却是出工不出力。你要是拼命干一气,再休息一会儿,别人认为你在偷懒,可你不休息,慢慢磨洋工,却没有人管你。

人生的进取也是这样,只要前进,一小步地向前,也比原地停顿好。

 

牛扣在桩上也是老。

这是比较纯朴的老农民说的,意思是对于牛,就是要让它干活,要不然把它扣在桩上,它还是要老去的。而相对于人,也是要在年轻的时候,有能力有理想的时候多做些事,不要混日子,否则年华易逝,徒生悲伤。这对我们知青倒是有些激励作用,因为比较于农民,我们都还是不甘于在农村一辈子的。

当然,生活告诉我们,只是像老牛一样埋头拉犁,也是没有用的。通过各种门路摆脱“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生活才是正办。

 

弯扁担,挑不断。

在农村劳动少不了的工具就是扁担,好的扁担是很值钱的。农村中大多的扁担都是很普通的,桑树的、刺槐的,有的用久了,两头弯垂下来,这就是所说的弯扁担。这样的弯扁担不容易折断,一方面是因为已经很弯了,不会再去挑很重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用这样的扁担时会特别留意,过沟遇坎时会小心谨慎,不颠不试,所以,反而不会断。

农村还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别看是病歪歪的,像根弯扁担,却是痨病鬼子常八十,反倒活得长久。这句话用在人生历练上,也就是说,人要有韧性,懂得忍让,表面上的刚硬,反而是易折易断的,不如弯弯的扁担,用得长久。

 

巴根草绊倒大牯牛

巴根草是农村中随处可见的杂草,矮趴趴的,但是根扎在地下,形成网状,拔起来也颇费力。大牯牛虽然是成年的公牛,力气很大,但如果脚踢到了巴根草,被绊住,就会摔倒。庞然大物受阻于微小的草芥,验证了因小失大的道理。

人生道路上的巴根草又何其多也。

 

靠船下篙

插队的朱桥生产队在白马湖边,船是必要的运输工具。我们也必须学会撑船。虽然说起来“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撑船排在第一。要把船撑好,关键一条是靠船下篙。只有把竹篙紧紧挨靠着船帮边上插入水中,才能把握船行的方向,也才能让竹篙着上力,借助竹篙的推动力让船前行。如果竹篙入水离船很远,是无法驾驭好船的。

其实不仅是撑船,做任何事也都必须从身边的情况出发,顺势而为,先易后难,不好高骛远,才能取得成功。

 

上工如拉纤,收工如射箭。

这也是集体生产的弊端,队长吹哨子喊上工,起码半小时人才能到齐。我们知青往往先到,就有农民用这两句话教育我们,上工动作慢一些,早到的人先干活,不上算。晚一点到,可以少干省力。可收工时,只要队长一宣布,立马有人撒腿就走,赶着回家干自留地呢。

这是不是也是有张有弛的文武之道呢?

 

端奶奶碗,受奶奶管。

农民被生产队长骂了两句,往往会用这句话自然安慰一下。其实,这是必须明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你是受谁养活的,谁给你饭吃,你就得受谁管。这个奶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种体制。虽然歌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可生活中不可能“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所以就只能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明确谁才是自己最重要的饭主,不可逆犯。

这虽然是封建礼教的东西,但现实中却真实地存在。

 

屎急屁来催,着急找粪堆。

这是农民劳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大便一定在劳动时解决,如果在休息时,那就吃亏了。劳动时去大便,可以减少一定的劳动时间。所谓“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总不能屎拉在裤子里。所以,经常放了个屁,就说“不行了,要找个地方解个手了”,于是跑田边堆畈子后面,这一蹲起码十分钟,可以小小休息一下。

偷懒投机也是一门学问,起码不违反约定俗成的“规矩”。

 

吃肉直奔顶然后扫四方,切记莫龁骨,抢先快泡汤

生产队因送粮外出或加班开夜工,那就会所有的劳动力在一起聚餐,唯一的菜就是红烧肉(当然同时烧的有萝卜等素菜)。那时因为缺吃少喝,在这种场合吃肉可是谁也不客气的,往往动作稍慢的人就会吃不上,我们知青一开始很不适应,还讲究客套,你彬彬有礼,人家早把肉吃完了。

于是我们也向贫下中农们学习,他们的经验是“吃肉直奔顶(一盆红烧肉烧萝卜,萝卜在下肉在上,故先把筷子伸向最上面的肉),然后扫四方(抢完了最上面中央的,开始向四周扫荡),切记莫龁骨(啃骨头太费时间),抢先快泡汤(肉和萝卜都没了,就赶紧泡汤吧)。”这招管用,使我们在吃肉时能立于不败之地

学会保护自己,学习求生的手段,在那些年代是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玻璃台板
后一篇:人名的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