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COP26印象_外一篇_那些记者们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在路上 |
读到我以上前两周博文的朋友总会问我:你是在格拉斯哥吧?哈,当然不是,我在北京,远程跟踪。而且我把书写内容完全基于公开资料和一手资料作为基本、首要原则,100%保证撰写内容的公开性和客观性。资料来源以视听材料为主(公约网站的各种webcast),辅以文字报道(ENB,
这里非常认真地对ENB十几年如一日的客观文字/图片报道表示感谢和敬意)和其他评论性小文章(例如TWN和ECO),以及来自CNN、Nature和BusinessGreen的评述。
公约秘书处对所有的全会(不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和记者招待会(以下简称招待会)以及部分精选活动(以公约活动为主)都进行现场直播,事后还可以看回放,这是我远程跟踪大会的最重要途径。其中,招待会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好渠道——这几年我才真正意识到。往年有机会现场参加气候大会的时候,一贯对招待会非常陌生甚至有点排斥,一是因为招待会专门针对媒体,我们进不去;二是大家都认为,我们就在现场,大体上什么都知道,记者招待会那是给外人传递信息的,大概都在说官话和废话。谁知道,完全不是这样的呢,拜记者们所赐。
招待会大体分三类,一类由主席团和公约秘书处组织,一类由各国代表团组织,最后一类是其他所有,包括各类NGO、科研团体、宗教团体等非国家行为体组织的会议。时间原则上限定为30分钟,前两类可适当放宽,尤其是第一类,最后一类就必须严卡时间了,
到了30分钟视频转播就自动停止。招待会一般分两个环节,首先由组织方开场,简单说几句,或长或短,然后进入问答环节。开场白大约都是官话,宣示立场陈述进展,但到了问答环节就不一样了,有的时候可以说精彩纷呈。看回放的时候,如果时间有限,我就拖动进度棒,直接跳到问答环节。
这些记者们都不是吃素的,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而且对气候谈判进展的了解程度一点都不浅,所以问题既敏锐又尖锐,光听这些问题我就要拍手叫好了——都是我们这些外围专业人士特别想了解的啊。比如,在主席团招待会上,Sharma简单地说我们目前面临一些挑战。记者们就会不依不饶地“纠缠”:请主席先生解释一下这些挑战到底是什么?Sharma只好继续解释:现在文本和选项都在那里了,大家在反复细读;技术性问题不是问题,最大的障碍是政治性的,可能得由部长甚至首脑拍板。记者也会问主席:会场上到底出现了多少新冠病例?我们为什么总得不到数字?Sharma先生只能打太极了,说:这个数据由苏格兰政府掌握——你知道我们现在在苏格兰地盘上,我也不知道呢。我能告诉大家的是,感染率非常非常低,远低于苏格兰整体水平,请大家放心。还有很多记者关心一些“特殊”缔约方的表现(这显然也是我很关心的,这些缔约方的表现有可能关乎最终成果),例如巴西、沙特、澳大利亚等,请主席评价一下。这时候Sharma只能打官腔了:按照惯例,我们是不能单独对某个国家进行评价,只能说大家都非常具有建设性,都在努力推动谈判向正确方向发展。有一个俄罗斯记者焦虑地问,我的国家怎么样啊?他们完全不跟我们接触,我没法向国内发回报道啊!Sharma笑着给予了类似的回答。有记者追问主席:为什么大会只谈去煤,不谈油气?你看丹麦和哥斯达黎加在组织“超越油气”联盟,英国为什么不参加?Sharma没有太回避,先是大夸英国过去一段时间在能源结构改善方面的巨大进步,又“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英国确实还需要油气。(大会主席真累啊,心疼三秒钟)有些问题抛给了秘书长Partica:
听说各国代表团中油气行业相关人员超过500人,要是他们单独成团的话,比任何一个代表团都大。请问秘书长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什么负面影响?秘书长同样身经百战,首先让助手报出了一大串参会信息数字,然后又解释说秘书处无权干涉各国代表团组成,但可以保证我们不接受任何化石燃料公司的赞助,也拒绝他们出现在会场。几乎每场招待会都有有记者抱怨:这次大会简直是对NGO最不友好的会议(most
exclusive),好多会议室我们都进不去,我们要个说法。主席和秘书长耐心地解释了好几次:没办法,这次疫情期间召开万人大会,我们不得不谨慎,每个会议室的人数都有上限,我们连代表团的人数都限制呢,一国不超过两个人。现在我们又拓展了网络渠道,希望能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
美国在COP26上共召开了七次招待会,史无前例。克里的三场都备受关注,其中一场是宣布中美联合宣言,
有记者问:在签署声明的时候,有没有讨论X.J
问题?Kerry苦笑回答:这次我们就事论事,只谈气候,你说的那个问题归总统管。在最后一场招待会上,克里开心地吹口哨,但并没有妨碍记者们发难:美国要不要在2020年更新国家目标并提交?克里说;这个我就不知道了,相关条款是很灵活的,“如果有必要”(if
necessary)。这下被记者抓住把柄了,立刻追问:如果美国都不交,如果保证其他排放大国提交?克里急忙澄清刚才的回答:我可没说我们不交,新协议反正各国都要签,世界在看着大家呢。记者继续问:克里先生,我记得美国上一个关于甲烷减排的法案还没被国会批准,现在又提出一个,您觉得有可能通过吗?这个克里有点尴尬了,居然出现了短暂的口吃,嗫嚅了几下后,勉强回答:我相信国会会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他们不是刚批了低碳基础设施法案吗?这帮记者,够残忍,居然这么忍心打击克里的大好心情。
在科学家举办的招待会上,记者们表现出钻研精神。例如,追问CAT,为什么你们说2.4度,而IEA说1.8度?这当然也是我非常想了解的。荷兰科学家一一道来。记者问CCPI团队,为什么德国的排名那么低,按说德国的减排工作做得不错。科学家回答,那是因为德国的化石燃料补贴还挺高,煤电的比重依然不低,显示出政策不太得力。
记者团队大多来自CNN、BBC、Guardian等欧美媒体,也有不少来自拉美的记者(英语中夹杂着西班牙语味道),还有一个日本记者,出场频率还挺高的。中国记者也出现在现场(似乎是央视和上海媒体),集中在解主任的招待会上,在克里的一场会上也就国会预算提出过问题。
记者这个行当,大约就是个舶来品。作为西 方 民 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起到监 督 权 力的作用,他们认为公 权
力不值得同情,记者应以“将公众之事公之于众”为己任,哪怕这样的事情是自己的“家
丑”。正在阅读的《英国:优雅衰落》(桂涛著,三联出版社)中有一个篇章主讲英国纸质媒体的前世今生,那一条名叫“Fleet
street”(舰队街)的传奇经历。从1702年开始有报业集团入驻发迹到2016年最后一家报业公司从舰队街撤离,三百年辉煌没落,这条街道从英国报业心脏变身为金融街,风雨飘摇的纸质媒体不得不转战互联网。如今的记者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虽然理想主义者依然前仆后继,始终认定“当新闻记者是改变世界的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气候大会上的这些记者们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希望还在。向他们致敬。
同时还要向气候大会致敬。透明度如此之高,让一个万里之外的人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国际社会的众目睽睽之下,一份文件从出炉到敲锤的全部过程基本满足公开透明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尽管不排除“绿屋”会议和背后交易。COP26让我们再一次看到近200个缔约方的利益如何在一份文件得到平衡。很多人批评这个进程效率低下、成果和稀泥(waterdown),一句话变成一大段话,无数的定语和条件,但要追求气候治理的全球化的话,这个民
主过程不可或缺。我们见过太多从天而降让人惊掉下巴的政策,没有任何自下而上的协商辩论,没有任何回旋,一夜之间进入实施阶段。再次见证和重温国际气候进程,让我再一次感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