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木常年乘坐地铁通勤,时间和路线甚至上车位置都很固定。按说能碰到几个同道中人,不时打个照面,虽不说话,彼此心照不宣。但实际上,老木不是没有碰上“熟人”,但稀少到难以置信:不超过三个,而且也就分别遇到两次,都没有第三次。第一个是个女孩子,乌黑的头发盘起来,一低头露出白皙的后脖颈,让老木想起艾青的诗歌。没过几天,在同一节车厢,老木又见到了她,衣服换了,但乌黑头发和白皙脖颈依旧。可惜之后再没见到。第二个还是年轻女生,老木在上车之前的通道里注意到,简单T恤同色伞裙,与季节一样春意盎然潮气蓬勃,老木不由得赞叹了一声。第二天,几乎在同样的地点,老木又看到了她——怎么没换衣服啊,还是昨天那一套?老木的赞美之心立刻减退了。
那第三个人,印象可太深了,老木念念不忘。
那一天,老木迈进地铁车厢。那时的二号线人还不很多,虽然没有座位,但站位阔绰,老木一如既往站在车厢连接处。眼前有位年轻男生,衣着和面相都普通,但老木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他的书包并没有随身背着,而是用一个S型钩吊挂在低矮扶手处。嗯,不多见。老年人多这么干,这个人很年轻啊,再说北京老年人坐地铁的着实不多,大部分选择乘坐免费的地面公共交通。老木不由得想起来,日本地铁车厢里这种情形倒不罕见——难道他是个日本人?老木的眼光从书包转向人,这才注意到年轻人手里捧着一本小书,而那红彤彤的颜色、厚厚的体量、小小的个头明明白白地告诉老木,那是一本《新华字典》!一瞬间,老木瞪大了眼睛,眉毛调动起来,开始更仔细地打量这个年轻人。嗯,瘦瘦的身材,干净整洁的头发,认真中有点腼腆的表情,难道真是个日本人?
谁会捧着《新华字典》这样的工具书读呢?大约只有外国人吧。老木上大学的时候,同班那几个一门心思考托福出国的舍友,真的会捧着《英文词典》背单词。老木也试过,但没有读完“A”就放弃了。
大约感觉到了老木探究性的目光,年轻人有点挂不住了,背过身去。老木醒悟过来,急忙收回眼光,心里批评自己,太过分了太没礼貌了。
第二天,当老木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站台踏进车厢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昨天的那个年轻人也站在同一位置,书包依然挂在扶手上,手里依然捧着《新华字典》!OMG!
显然,年轻人也被老木惊到了。两个人就那么面面相觑了三秒钟。然后老木调转了目光,年轻人低头继续读字典。
过了两站,年轻人收拾起字典、书包和S型钩,下车了。老木默默地向他的背影说再见。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碰上这等奇事。
二
老木还在地铁里遇到过一个“样样都合意”的男生,当然只那一次。
那是在下班路上,到某站,地铁门一开,一个年轻的老外站在门外。显然他有点不太熟悉路线,左右看了看,小心翼翼地低头迈了进来,略显紧张和羞涩。然后转过身去,背对着老木。这给了老木尽情观察的机会。小伙子身材高挑,身着非常合体的淡绿色衬衫和灰色西裤,肩背处可以隐隐感觉到肌肉紧实隆起,肩宽腰细,真正是那种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身形。西服外套搭在臂弯处,金褐色头发浓密蓬松略带卷曲,带着眼镜,侧面能看到长着络腮胡子的脸庞,轮廓分明无赘肉。特别重要的是,小伙子背着帆布包,深绿色包袋与浅绿色衬衫相得益彰——一看就是个环保主义者啊!难得的文质彬彬儒雅俊朗。
面对如此背影,老木不错眼珠地盯视了好一阵,没有忍住,拿出手机偷偷拍了一张(见图)。要知道老木极少做这样的事情。
这就是一桩简单的偶遇啦,没任何念想。只是,每当老木翻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总忍不住流一阵子口水。
三
老木在地铁里当然会遇到糟心事情。现在首当其冲的、老木最痛恨的便是身背双肩背大包而不自知给别人带来困扰的那些乘客。
身背双肩背书包的乘客们往车厢中间一站,立刻就让自己的站位空间无形中拓展了,背包越厚,额外空间越大。车厢不拥挤的时候,这不是什么问题,但乘客略一多,这额外的空间就有点“侵占”性质了。君不见你的背包抵靠着别人的背部甚至胸前,人人都想避开你的看上去肮脏不堪的背包,但拥挤的车厢找不到足够灵活性,只能极力撑着保持距离,这样你很舒坦了,是吧,你的背后看上去没有拥挤、没有压力,你却完全看不到你背后的人为了避开你的包所吃的力和所保持的难受站姿。当“背包君”要下车换位的时候,轻松地一转身,那书包恨不得从好几个人的背上胸前划过,大家纷纷后仰前倾地躲避,于是又给你“腾挪”出了空间。老木几乎要看到他们脸上得意的笑容了。一个背包,既装载物品又能充当站位、冲锋利器,无往而不利,何乐而不为!
每当老木周围出现这样的乘客的时候——太多了,不胜枚举,几乎天天——特别是每当他们的包蹭到老木的时候,老木都会非常抗拒地怼回去,有时候会用手臂狠狠地推搡那些背包,动作之大让“背包客”们回头查看。这时候老木就会狠狠地瞪着他们,个把时候老木会说:麻烦你把书包卸下来,好吗!“背包客”们一般丝毫不理会,或者感觉老木不可理喻,只略略移动一下位置,继续埋头看手机。
哎!老木气死了,恨不得在车厢里贴出告示:请勿让“双肩背”影响别人!日常通勤中老木很少用双肩背包,出差的时候会用,但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一定会把背包摘下来,拎在手中或干脆放到地上,以最少干扰其他乘客为原则。
地铁里的背包客一般都是男士。看上去都负重累累行色匆匆,或许本性粗犷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硕大背包在有限空间里的对别人的“负作用”,对他们的“苛责”显得吹毛求疵。但老木觉得这些细微的事情才能真正体现文明素养和“共情”能力,细节决定成败。而现下的社会,文明素养先不说,本不该缺乏的、作为人之常情的“共情”能力或“同理心”也越来越稀缺了。
四
不管老木有多少抱怨不满,乘车文明总在缓慢进步,比如在车厢内进食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排队乘车,乘坐滚梯靠右站的规则也在实践中。但有一种现象,老木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评说。
乘车高峰的时候,当车厢门口也已经挤满乘客的时候,后面的人一般会继续列队等待下一趟列车。但在车门未闭的时间空档中,总有那么1-2个人,从队伍后部健步走上来,“贴上”门口的乘客,一点点地往里拱,直到又勉强出现一个站位,然后那人就会转过身来,或面无表情或略带得意地看着车外排队的人,仿佛在宣示自己的聪明:看看,这不是能装得下嘛!我先走啦,你们排着吧。
车外的老木常常若有所思地看着这些人。第一次碰上这种情况的时候,老木伸手拉住那个意欲超越队伍而捷足先登的乘客,遭到了嘲笑和谩骂:你不上还不让我上吗?神经病!老木松了手。
嗯,这是个问题。
老木这样想:既然车厢里勉强还能挤出站位——空间就像乳沟一样,挤一挤总会总有的——排在车厢外第一个的那个乘客之所以放弃挤进去,大约是怕挤,也许为了保持优雅,也许时间还宽裕(1-2分钟之差、差不到哪里去)。不管怎样,这样的选择也为车内乘客带来的“利好”。在自己不损失什么的情况下,照顾了别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应该被鼓励。但那些抢行的乘客,该被谴责或阻止吗?看上去他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或许他们确实着急,或许他们觉得本来就有地方嘛,挤一挤不就得啦,不想挤就等着呗,或者打车去呗……
所以,当老木排在第一而放弃上车的时候,她通常会微笑和抢行的乘客进行目光交流——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就几十厘米——她想观察他们的心理。当然,对方通常会无视,只等几秒钟之后的车门关闭、车辆启动。
五
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小事情。老木保持了订阅报纸的习惯,通常会在地铁中浏览前一天的《北京晚报》或《文汇报》。老木能感觉到一些吃惊和赞许的目光。那次,报纸被风吹到地上,一路飘走了——现在地铁24小时保持最大通风量——没等老木弯腰追赶,一位男士把报纸捡起来,一边交还一边问:这报纸是哪里来的?发的吗?老木回答道:订的。那人哦了一声。
路程较长的时候,老木会观察有座位的乘客的动作表情。如果注意到有些乘客把手机收起来放进包里,老木会不动声色地移动过去。这一招70%有效,1-2站之内这个乘客就要下车了,老木顺势得到座位。有些乘客会左顾右盼,大约感觉快到站了但又不肯定,老木会择机问一下,大概率也会很快得到这个座位。当然也有失算的时候,人家虽然看上去坐立不安,但其实目的地比老木还远呢,老木都下车了人家还在座位上。老木心里不由得有气,不下车你来回动个啥呀!下回请老老实实呆着,被释放错误信号
!

地铁中的偶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