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闹饥荒,就把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这样做。观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不见少,我们的老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称河外;河东,黄河以东。凶,谷物的收成不好,荒年。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译: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丢盔弃甲逃跑,有的人逃了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人逃了五十步而后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填然鼓之】填然,拟声词,模拟鼓声。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
【弃甲曳兵】:丢盔弃甲。曳,拖着。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无,通“毋”,不要。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就会吃不完。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避了。
【不违农时】:违,违背,耽误。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cù g,细密的鱼网;洿池,池塘,水塘。
【斧斤以时入山林】:斧斤,斧。时,时令季节。
【养生丧死】: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给死去的人办理丧事。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五亩地大的住宅,可以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了。鸡、猪、狗等家畜,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期,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农时,数口之家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走。
【鸡豚狗彘】:j tún gu zhì豚,小猪。彘,猪;泛指家禽。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乡学;教,教化。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头发花白的人,同“斑白”。 负戴,背负重物和头顶重物。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译: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食,黎民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百姓而不知道开仓赈济。
【狗彘[gu zhì]食人食而不知检】:狗彘,狗与猪,比喻品行低劣的人。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食为名词,食物。
【途有饿殍[è pio]而不知发】:饿殍,同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啊’,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人的不是我啊,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非我也,岁也】:岁,年成,年岁。
【王无罪岁】:罪,归罪。罪岁,归罪于年岁天灾。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罪己诏】:古代帝王在国家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因为皇帝的错误做法引起民变时,为了表达自己悔过的而颁布的诏书。
梁惠王喜欢搞为国为民的大工程,假如当时有条件,诸如移山填海这样的壮举,梁惠王一定不会错过。可惜当时只是战国,在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里,梁惠王觉得自己能尽力去做的,就是通过大范围人员和粮食的流动,来解决局部地区的灾荒问题。但梁惠王的困惑在于,这样尽心尽力为百姓着想的大工程,却似乎并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
梁惠王拿自己和碌碌无为的邻国君主做比较,于是,孟子也拿弃甲而逃的兵士来打比方,跑了五十步的逃兵和跑了一百步的逃兵,有本质差别吗?在孟子看来,梁惠王的这些移民移粟的工程,就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样治标不治本,因此与邻国的不作为并列二致。
那么,治国的根本是什么呢?第三、四自然段就是孟子呈现给梁惠王的王道图景。这两段文字非常漂亮,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值得细细品味,同时,其中也综括了中国先秦主流思想中对理想国的基本描述。
这样的描述,又绝非现代政治家的空话连篇,而是句句落在实处,落在老百姓日常生活最最切实的地方。“不违农时”,就是不能为了征伐或者大兴土木而滥用民力、耽误插秧、收割、播种这样有严格时间要求的农事。“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网不下到池塘里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一定的时令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相信自然和人类需要一种彼此尊重的共存,而拒绝狂妄的所谓“人家胜天”。进而,生死无憾,不饥不寒,这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一生最起码的需求,但却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给予人民的最有力量的承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让普通人懂得尊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如此社会在满足个人温饱之后,方不至于又沦为弱肉强食、恃强凌弱的丛林社会。
接下来,是一段反面文章。和前面对于王道理想社会的尽力铺陈不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这里只用寥寥十余个字,勾勒出一幅乱世流亡的悲惨场景。按理说,这正反两方面的场景应该是对等的。但在篇幅上却相差这么大,我们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作者的文心。没有一个完美的社会,很多现代作家往往采取不遗余力批判丑恶的方式,以求改善,但古典作家都懂得,唯有通过颂扬和描述美好,才真有可能对一个不好的社会有所改善,他们对恶的沉默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最高意义上的拒绝。
“王无罪岁”,这四个字很要紧。“罪岁”就是在外面找原因,天灾啦,国际金融危机啦,把罪过都归咎于这些外在东西上面。而“无罪岁”,就是能时刻躬身自省,事事都要先从自己身上去寻找根源,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也是如此。所以古代君王经常会在天象异常或者灾乱频繁的时候下“罪己诏”,虽然很多时候也只是个形式,但“罪己”不“罪岁”的思想 ,却是一种自孟子以降的治国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