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父母恶能率兽食人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译: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从您的教诲。”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安】:乐意
【梃】:木棒。
“以刃与政,有以异。”
曰:“无以异也。”
译: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译: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硕的肥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一群野兽在吃人啊。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着野兽吃人,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庖,厨房;厩,马房。
【饿莩】:饿死的人的尸体。
【且人恶之】:人且恶之,且,尚且。恶,厌恶。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疑问副词,怎么?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民饥而死也?”
译:仲尼说:“最初使用木俑土偶来陪葬的人,应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像人的样子而用来殉葬。(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那又怎么能让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最初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开始做坏事的人。
梁惠王放低姿态,表示愿意聆听孟子教诲,这是第一次。由此可见孟子之前的言辞对梁惠王还是起了一点的作用,另一方面,至少表明梁惠王还不是一个完全听不进忠言的昏君。
在孟子看来,或者说在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王政典范,存在于尧舜禹时期。汉代刘向编纂的《说苑》曾引用河间献王的话,“尧存心于天下……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百姓的疾苦并非外在于王,而就是王的疾苦。对尧、舜、禹三王来讲,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国家概念,更勿论那种以牺牲百姓利益为名的国家利益,因为唯一真实存在并且值得重视的,是人的生存状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离娄下》),心中有他人,有百姓,以百姓疾苦为疾苦,这是孟子心中理想的王政。因此,对于梁惠王,孟子在另一个场合曾有这样的判断:“不仁哉,梁惠王也!”(《尽心下》)
孟子擅长推论,这段对话中有两个推论。一个从梃到刃再到政,这是通过逻辑的推演,揭示出藏在不同表象之下的相同本质。二是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到“率兽而食人”,这是通过形象的推演,让人迅速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这样鲜明的对比,犹如杜诗所描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经有足够的冲击力,但孟子还嫌不够,“率兽而食人”,那些酒肉竟然再次复活成活生生的野兽,吞噬百姓骨血的野兽。
仁者爱人,自然也尊重人,所以即便只是人形的土偶,在孔子看来,用来殉葬都是非常野蛮的事情,更何况用活生生的百姓来殉一己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