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贪腐官场立新风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十九日,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他在两江任上去世。他一生三次总督两江,时间累计长达八年。这是他担任的时间最长,任务最重的一个地方职务。
在同治三年(1864)攻占南京之前,军事是他的工作重心,但是随着大局日益明朗,民生和吏治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曾国藩从政和治军的初衷是“济世人于水火,解民生于倒悬”,而两江地区的百姓确实经受了太多痛苦。
两江一带民众的是夹板罪。
在太平军到来之前,百姓受的是清王朝官吏的百般鱼肉和沉重剥削。晚清政治腐败,地方官几乎无不贪污。李鸿章曾在奏章中描述晚清的吏治状况说:“政以贿成,婪索相竞。自大府以至牧令,罕能以廉公自恃。取之僚属者,节寿有贺仪(贺礼),到任有规礼(旧时官吏、差役巧立名目,所需索的陋规),补缺署缺(本官出缺,由他官暂代其职)有酬谢。取之商民者,街市铺户有摊派。变本加厉,上下相沿,不以为怪。”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场上这些花样百出的腐败的来源,都是民脂民膏。官员们剥削百姓的主要方式,是以办公经费不足为借口收取“附加费”。本来在正税之外多收百分之十的附加费就可以满足办公经费需要,但是他们可能收取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几百。名目多如牛毛,总名之下,还有子名,子名之外又有别称,同一名目又因官、因地、因时,各有不同的内容。如胡林翼所称:
“州县书役样米,淋尖、踢斛、抛散、溷淆,以及由单、串票、号钱、差费等等名目……计每县陋规多至数十款、百余款。”
因此大清王朝声称自己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优于前代,但实际税率却非常高。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江南各地的“附加费”也就是“浮赋”问题在全国非常突出。比如江苏省在咸丰前期,如果给国家交一石米的漕粮,老百姓本来只需要交两千文钱,但是官府却层层加码,各地需要交八千、十千至十八千文不等,附加税达到了正税的三倍至八倍不等。“浙江杭、嘉、湖三府漕粮折征,最初每石收六千余文,以后逐渐提高,致一石之漕粮,合时价达两石以上。”当时就有人说:“江南必反于漕。”果然,太平军一到,那些活不下来的贫民纷纷随之而去。
太平军来了,百姓就享福了吗?追随太平军的百姓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日子并没有好转,反而从十七层地狱转入第十八层。清王朝的地方治理已经一塌糊涂,而太平军的地方治理能力又远低于清王朝。
十余年来,两江总督所辖的江苏、安徽、江西都是清军与太平军的主战场。在清朝一方的贪官污吏与太平军的包租制度交相摧残下,两江这个从前最富庶的地方,到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曾国藩在给郭嵩焘的信中感叹:“皖省群盗如毛,人民相食,或百里不见炊烟。”过去,南京到苏州一带,“皆富饶殷实,沿运河十八里,廛舍栉比,人民熙熙攘攘,往来不绝”,现在,则“房舍、桥梁,尽被拆毁,十八里中杳无人烟,鸡、犬、牛、马绝迹。自此至无锡,沿途如沙漠,荒凉万里”。要解民众于倒悬,第一步是通过战争收复领土,第二步是整顿吏治,革除陋规。
早在京官时代,曾国藩就认为当时天下一切弊端根子都在吏治。他说,要挽救国家危局,就必须从吏治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务须从吏治上痛下功夫,斯民庶可少苏。”问题是,那时他是一介京官,只有发言权,没有行动权。如今成了地方大吏,终于可以对吏治采取实际行动了。
官场上讲究“亮相”。一位新官以什么姿态出现在官场之上,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认真斟酌的问题。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升任两江总督二十六天后,曾国藩要从大本营沿江东下,前往祁门。这次出行,对于两江地区的官场来说,就是新任总督的“亮相”之举。
湘军官兵盼望着曾国藩成为总督,眼睛都盼绿了。如今曾国藩如愿以偿,湘军上下也都扬眉吐气,欢欣鼓舞。曾国藩预料到,各处水师一定会大摆宴席,对他大搞迎送仪式。
清代官场上,对迎送排场非常讲究。有许多精细的“尺寸”。比如上级来视察,地方官是不是要到边界迎接,是不是要出城迎接,出城的话,不同的级别,要出城多少里,都有说法。来到之后,用什么级别的宴席款待,安排几次听戏,临走时送多少钱,也都有微妙而明确的“潜规则”。晚清官员张集馨在他的自叙年谱中说,自己的从政岁月,“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有识者耻之”,主要精力都花在迎来送往、花天酒地上了。因为地方上来往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所以搞得他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来往过客,攀挽流连,余等复迭为宾主,几于无日不花天酒地”,他因此不得不天天泡在酒海里,喝坏了官风,喝坏了胃。
对于这种风气,曾国藩自然非常清楚,所以出发之前,他特别致信水师将领杨载福、彭玉麟,要求他们不要搞迎送仪式。
国藩赴水营,请阁下告诫各营,无迎接,无办席,无放大炮。
这封信,也可以说是曾国藩整顿吏治的第一份宣言书。
然而官场的潜规则是,上级的本份是严格律己,宣布禁令,下级的本份却是必须过格招待,不遵守这些禁令,这才叫“各得其所”,皆大喜欢。特别是曾国藩苦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获得了总督职务,军官们都发自内心的高兴。所以曾国藩到达横坝头时,他发现各营仍然在江边列队迎接,而起还放起了鞭炮。
曾国藩十分不悦,立刻再次写信给杨载福、彭玉麟,恳请他们不要再搞这些仪式,下属们这才确信,曾国藩的上封信不是官样文章,因此这次要求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以后,曾国藩再到哪儿,下属就不再摆什么仪式。曾国藩以这样的举动,为自己的总督生涯开了个好头。
成为地方大吏后,曾国藩还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礼品。身在官场,你想自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因为官员送礼,送的不光是钱,还是人情。你一点儿不收,就显得你“不近人情”,这不符合曾国藩“和光同尘”的作风,也不利于他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低的收下来。
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派人把家眷从湖南接到安徽。以前曾国藩一个人住,到哪儿都对付一下就行。现在一大家子来了,就得简单装修一下房间,布置点儿家具。庐州知府唐景皋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给曾国藩送去了大批居家日用之物,从家具到被褥,几乎无所不有。
这是官场的惯例,因为庐州知府就驻在安庆,官场上通常都是由驻在省城的地方官为总督布置总督府。曾国藩本不打算让下属来准备,但是东西已经送来了,曾国藩又不忍心违了下属的一片心意,于是将其他东西一概推却,只收了草席七领。他写信给唐知府说:
顷接手书,复承惠贶多珍,锡比百朋,情殷千尺,至以为感!惟各物嫌于过费,万不敢当。谨领草席七种,取藉茅无咎,连茹汇征之象,且祝灾区遗黎咸登衽席,颂使君生成之绩也。余件奉壁,即希查收。
您送来这么多好东西,我十分感谢。只是它们价值过于昂贵,我不敢当。所以只收七领草席。
官员过生日是收礼的好时机。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九日,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给曾国藩贺寿。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富人。鲍超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大包礼物,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曾国藩一看笑了,说你打开我看看是什么。鲍超打开来,曾国藩细细看了一遍,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收了一件什么呢?一顶绣花小帽。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壁耳。
鲍超知道曾国藩脾气,也无可奈何,只好带了十六大包东西回去了。
从史料上判断,曾国藩还收到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
原来,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一位华人容闳曾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同治四年(1865),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
此时的曾国藩已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他说:“容闳所送等件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壁还为是。”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至于容闳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曾国藩刚当总督的时候,给他送礼的人每天都在门外排成行。因为他拒收礼物,慢慢形成习惯,后来便很少再有人给他送礼了。幕僚赵烈文到了曾国藩家,看到曾国藩的菜里没有肉也没有鸡也没有鱼,就问他,总督府里连火腿也没有吗?
曾国藩回答:“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
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被曾国藩拒绝。渐渐地曾国藩之不收礼成了风气,什么都没人送了。就是想喝点儿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
赵烈文一听,笑着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曾国藩树立官场新风的另一个入手点,是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
做了两江总督之后,曾国藩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制订了一份工作准则。
工作准则第一条,是要求身边的门子,也就是守门人等工作人员不要欺凌地方官员。
不许凌辱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貌相待。凡简慢傲惰,人施于己而不能堪者,己施于人亦不能堪也。往常见督抚过境,其巡捕、门印、签押及委员等,见州县官皆有倨侮之色、严厉之声,实可痛恨。今当痛改恶习。凡见州县及文武属员,总以和颜逊词为主,不可稍涉傲慢,致启凌辱之渐。
不准凌辱州县官员。对人不论高低贵贱,都要以礼相待。以前我经常见到督抚过境之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对州县官员皆有倨傲之色、严厉之声,这种作风实在令人痛恨。你们见到州县官员时,不可稍涉傲慢。
第二条是不许给亲友们安排工作。
不许荐引私人。凡巡捕、门印、签押,势之所在,人或不敢不从;或其亲族,或其旧识,或荐至各将营盘,或荐入州县衙门,纵有过失,互相隐蔽,勾通袒护,为患甚大。自此次告诫之后,概不准荐入将领之营,入州县之署,亦不准各营各署收受。
不准向有关衙门存举自己的亲友。但凡门子等人,由于势之所在,其他人或不敢不从,所以经常会把他们的亲戚同族,或旧友相识,推荐到军队或者州县衙门去工作。你们概不准荐人入军队或者州县衙门。
门子不过是总督身边的低级服务人员,身份低微,无权无势,何以居然敢欺凌州县官员,并且还能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安排工作呢?
门子从地位上说,至低至贱,但中国式的权力运用之妙就在于经手人是否能充分挖掘每份工作的寻租潜力。一个门子如果能充分发挥其能量,也能办成很多事。为什么呢,因为“门房”是专门看管衙门内外交通的咽喉要道。客人来拜防官员,首先要由门子通报。由于求见的人太多,门子拥有代官员挡驾之权。因此门子“合法收入”的第一项是门包,想见长官的人先得给门子一笔钱,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门。同时,门子掌握着官府内部的许多情报。官员心情怎样?家里来了什么客人?和人聊了些什么?甚至今天官员对某件事做了什么批复?这些门子都能打听到。因此那些想找官员办事的,就必须笼络门子。有人要给官员送礼,也必须经过门子这一关口。所谓雁过拔毛,要想让你的礼品能到长官面前,你先得给门房一份谢礼。《红楼梦》第六十回中,柳五儿的舅舅给贾家当门房,官员们给贾家送礼,都要给门房一份,因此他们经常有“外财”可发。广东官员给贾家送了两小篓子伏苓霜,就得先拿一篓作为门礼。所以门子有太多机会可以弄权营私。
除了门子,总督身边的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仆从、长随、巡捕等也都有很多弄权的机会。如何选用和管理这些人,对地方官来讲也是吏治的关键环节。所以,曾国藩才专门写了这样一篇约章,对他们作出要求。
【倒悬】意思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和危险的困境。
【政以贿成】:旧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不行贿就办不成事。
【婪索相竞】:婪索,凭借权势,向人索取财物。
【大府】:明清时代称总督、巡抚为大府。
【牧令】:旧指地方长官。
【规礼】:旧时官吏、差役巧立名目,所需索的陋规
【署缺】:本官出缺,由他官暂代其职。
【陋规】:不成文的官场办事规则。陋,没有正式文件,规,指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规则。
【书役样米】:书役,管办文书的属吏。样米,作为样品的米。
【淋尖、踢斛】:旧时税吏收税时,为多收米谷,故意用脚踢斛,使斛面堆尖洒落,洒出来的粮食不许百姓收回,算是损耗,无形中多交粮食。
【抛散、溷淆】:溷淆,混乱,混淆,错杂。
【由单】:赋税定额的凭证。
【串票】:旧时指缴纳钱粮的收据。
【号钱】:以皇帝名号令名的钱币。
【和光同尘】: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尘垢,与好坏都能结合;或指同流合污。
【惠贶】:对他人馈赠的敬称
【锡比百朋】:锡,通“赐”。古钱两串为一朋,百朋,指很多钱。
【廛舍栉比】:廛舍,平民房屋。
【至以为感】:书信用语,极诚挚的情感。
【取藉茅无咎】:用白色的茅草作为祭品的铺垫,没有过错。
【连茹汇征之象】:连茹,表示接连不断。汇征,表示连类而进或进用贤者。
【咸登衽席】:比喻全部解救处于困境中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