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宗棠入赞纶扉

(2023-01-14 20:31:33)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左宗棠入赞纶扉

 

就全局而论,左李之辩,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一次观念大分歧,就官僚集团内部而论,是当时朝廷用人策略的一次大调整。

在国家战略层面,李鸿章之所以主张放弃“塞防”,主要原因在于李鸿章当时的判断,“塞防危机”只会丢弃国土,而“海防危机”会动摇国本。基于这一判断,他践行“联俄制日”,试图通过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正中积极酝酿的海战,来维护国家整体安全。

左宗棠之所以主张先“塞防”后海防,在于他看清形势,欧美、日本与中国远隔重洋,有万里海涛做屏障,军事防条可以依靠地理自然条件,形势相对缓和,而列强对中国并无领土主权要求。“塞防”问题则不然,边境线达数万公里,一旦新疆丢失,不但几无可能讨回,而且将成为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综合之后,他以为“海防”危机不如“塞防”紧急。

认识到问题的轻重缓急,左宗棠便有了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他选择从解决“塞防”入手,重点针对俄国与英国,着力缓和日本及其他西方诸国的矛盾,以便先集中精力来收复新疆。

事实证明,左宗棠判断对了。因为他在李鸿章看来绝无可能收回的新疆,最合通守左宗棠的越常规方法,重新回到中国版图之内。

光绪六年(1880)夏,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南北两境之后,令士兵抬着棺材驻军哈密凤凰台,准备出兵伊犁。

左宗棠抬棺出征,震撼的不只是敌国武将,还有本国朝堂之内的一班官僚。在晚清万马齐喑的官场里,左宗棠以决绝之举打破了长期以来因循守旧与沉闷萧条的官场生态,让实心谋国者看到了榜样,那些对时局与现实不满的官员,也在他身上寄托了莫大的期望。

“清流派”要员、御史邓承修即是期望者代表。他当即上呈《时局艰危请饬调辅臣赞枢密折》,指责朝廷内以弈为首的军机大臣“泄沓失职”,建议慈禧太后将他训斥降级,改调远在新疆、“志虑忠纯”的左宗棠进京,对他“委以军国之大柄,使之内修政事,外揽兵权”。邓承修称:“当今要务,莫逾于此。”

一般地说,御史弹劾与保举官员,在大清帝国内是常态,因为这是日常工作,一般不会引起朝廷的特别重视,除非有位高权重者附和加码。

果然,颇受慈禧太后器重的醇亲王奕譞此时站出来再添一把火。他认为论经国治世,“左胜于李”,主张让左“入赞纶扉”,将李鸿章置于地方。其实,李鸿章早已在光绪元年(1875年)19日被授文华殿大学士,在内阁居首席,位列东阁大学士左宗棠之前。

在醇亲王奕譞及“清流派”要员看来,无论资历还是声望,威名震动中外的左宗棠是坐镇朝堂的不二人选。奕譞之所以力挺左宗棠,有他强烈的个人目的,他主要是想借重左宗棠在地方的威望跟实力,伺机夺取恭亲王奕手中的权力。更何况,作为继曾国藩之后湘军系内的最高军事统帅,左宗棠名动公卿,对外“锋颖凛凛向敌”,将他召进北京来,既有利于应对因伊犁交涉而激化的中俄矛盾,又可借助他如日中天的声威,牵制奕和李鸿章。

至持清议诸臣以外交事素不惬李鸿章所为,知宗棠持议与鸿章左,益扬左以抑李。

这次扬左抑李,很有可能出于慈禧事前授意。年近半百的太后,开始为娘家的利益盘算,试图将国家实利逐步转移到叶赫那拉氏手中。但左宗棠确实是赶上了国家权力重新调整的时机。恰恰好在这段时间里,慈禧太后对恭亲王奕訢的做法颇为不满,正在考虑如何削弱弱他手中的实权。

第一次打压奕时,三十岁的慈禧太后亲自披挂上阵,代尚是幼儿的同治皇帝写了一份错别字连篇的圣旨,轻轻松松地剥夺了奕“议政王”官职。第二次打压,慈禧同样胜券在握。

叔嫂之争的最终结果,慈禧采信妹夫醇亲王奕譞及一些“清流派”要员的建议,将左宗棠从新疆前线调入京,预备做“朝廷顾问”。

光绪七年(1881年)225日,左宗棠从崇文门进入北京城,住长沙会馆。慈禧太后正式授命他入值军机处,在总理衙门行走,兼管兵部事务。

此时,左宗棠在军机处的位置虽排在军机领班大臣宝鋆之后,但他的实权已经仅次于慈禧太后。中国人对官场人事变动素来敏感,而且喜好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当时北京城流传一句话:左宗棠“明代沈相,暗倾恭府,其势其焰,几于桓温”。

这里提到的沈相指军机大臣沈桂芬,恭邸指恭亲王奕。桓温是晋明帝的附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震,后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和前燕,战功累累,独揽朝政十余年,一度操纵国君废立。

从京城传言可以见出左宗棠权势之大,朝廷倚望之重。

在国家权力中枢机关走马上任的左宗棠,虽然得力于醇亲王奕譞跟部分“清流派”大员的支持,但内心“惕励”如他,开始有意避开派系激烈“党争”。他可能从中嗅出了某种危险的味道,不愿卷身酷烈的宫斗中。

以办事能力见长的左宗棠,并不习惯离开具体政事与民事去搞权力争斗。他擅长作国家政治战略(如一手促成新疆建省、将台湾建省落实、创立中国近代海军等规划),却短于宫廷政治斗争。他是草根起家的军功勋臣,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朝廷重臣,不愿也不懂如何做一个权臣。他仍象早年出山时那样,立志有一番作为。

作为已经置身于最高权力中心的政治人物,制定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官场人事,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但他碍于慈禧的绝对权威,有意避开自己所长,这让他对后世的影响力打了折扣。

他试图说服慈禧太后“从新鼓铸,一振积弱之势”,并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提出了急于实施的施政纲领,“河道必当修,洋药必当断,洋务必当振作”。

显然,实干家左宗棠努力避开政治敏感区,试图从民生入手,勾画一幅扎扎实实的中兴蓝图,并计划以此破题,将之遂一付诸实施。他与正醉心于为叶赫那位氏家族揽权的慈禧太后,无疑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

第一次做京官的左宗棠并不知道,紫禁城内,天子脚下,大佬云集,自己的权力已经有限了,不像以前在地方做实权督抚,可以布展一切。如今身处慈禧太后眼皮底下,跟远在新疆奏报交流也完全是两回事。京城远离地方,京官远隔实务,纯粹是签字画押,最重要的本事是回旋台阁,长袖善舞,而不是臣代君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更让左宗棠感到严重不适的是,他跟当年在京的曾国藩一样,遭遇到世俗文法的罗网,导致每每事与违愿。因为朝廷“成例具在,丝毫难于展布”,“有所建白,亦为同僚所尼,多中辍”。也就是说,朝廷的礼法规矩特别多,牢牢限制了各级官员,谁要想多做事谁就容易犯规越界,往往落个事情还没做,人已经出事,被淘汰出局了。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左宗棠依照做封疆大吏时的方法与惯性,大刀阔斧地施政,将官场固有的生态打破,引起诸多要员的严重不适,举其大者,内有奕,外有李鸿章。

与奕最为接近的军机领班大臣宝鋆,多次遭遇左宗棠的逾格冲击,心有愠怒,干脆公开嘲笑左宗棠是“一团茅草”。

同僚之中,极少有人愿意主动配合。官场奉行“中庸”原则,讲究“平衡”,维系一团和气,保证皆大喜欢。左宗棠来京呼声高是一回事,待他真要改革政事,进行人事洗牌,则又是另一回事。众官多在龟缩中观望。

没有朝中大员的支持,左宗棠做出的规划,大多沦为“放空炮”。他虽然极力试图振兴,但少见政绩。

时间一长,朝廷对左宗棠新鲜感已过,官员之间的“平衡”文化心理开始起作用了。原先反对左宗棠的人,继续一致笑话他“浮夸”,并引经据典,用“春秋谨严,左氏浮夸”的历史典故,来嘲笑他“放空炮”。潜台词是,左宗棠言过其实,有千年家姓传统。

这一学期,大学士李鸿藻对左宗棠试图布展不能,循规蹈矩不甘的状态,以旁观者的心态,作过一首打油诗:

军营弄惯入军机,饭罢中书日未西。

坐久始知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岁月空耗,不见功绩,对左宗棠寄予重望的醇亲王奕譞和一些清流官员,也不免大失所望。

舆论在两派势力的博弈中开始出现反转。批评、指责左宗棠的声音,很快进了官方的正式文件。奕、张佩纶、张之洞等人相继站出来,指摘左宗棠“浮夸”,“行径粗率,任性自便”。平心而论,居高位者寄望必高,各方挑剔再正常不过。

以“今亮”自命的左宗棠,是一个谨慎且擅长计算的人。他发现自己已经身陷困境,几乎晚节不保。年轻时,他曾撰写过对联“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暇”以自勉,如今身居高位而没有布展,无论立品还是持身,本身已是暇疵。

进退失据之际,他想到抽身退出,离开京师。但公开辞呈究竟不合朝廷体制,他只好以“年老体衰,诸病侵寻”为由,不间断地向慈禧太后请病假,少则三五天,长则一两个月。

这段左右夹击、里外不一的遭遇,左宗棠本人其实也看出了根源,无意实心办事的朝廷大员,无非需要一个集体诿过的靶子,而不是一个真正能改革弊政的能人。

他写信给朋友倾吐说:“前之集矢合肥者,今又以弟为众射之的矣。”意思是说,朝廷兴利除弊,自己根本无法推进,以前大家将办事的李鸿章当靶子,以批评他来显得自己富于正义感,言行符合道义,如今李鸿章随奕遭遇冷落,大家将所有的矛头都对准左宗棠,其用心立意在“左代李僵”。

左宗棠的这段不愉快的京官经历,似乎可以侧面印证,在左宗棠身后的日子里,被慈禧太后倚重的权臣李鸿章确实也不容易。

左宗棠申请外放两江总督,慈禧太后当即批准。

慈禧太后虽然不懂谋国,但对治人洞若观火。七个月处下来,她看出了左宗棠处境尴尬。对左宗棠在地方时忤逆自己意志的奏折,她有时也选择曲意听从;如今在京城天天见面,确实也无法容忍左宗棠刚直的冲撞。

她选择做个顺水人情,给他一级台阶,外放两江。光绪八年二月,左宗棠到达金陵,正式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总督两江期间,左宗棠又找回了做陕甘宁总督时大刀阔斧的自由挥洒状态,为官理政,全面布展。

七后前,左宗棠奏章中的“海塞并防”言犹在耳,事实上只完成了一半。新疆收复,是如期巩固“塞防”,确保“汉业唐规,西陲永固”;如今主政两江,他可以专心“海防”,治水行盐,建设国家,像前辈陶澍、林则徐那样,追求身后不朽。

 

泄沓失职】:拖沓失职。

入赞纶扉】:纶扉,明清时宰辅所在之处,即内阁。入,进放到里面;赞,帮助,辅佐。

锋颖凛凛向敌】:锋颖,比喻卓越的才干,凌厉的气势。凛凛,刺骨,让人敬畏的样子。

【素不惬李鸿章所为】:惬,满意,满足。

明代沈相,暗倾恭府,其势其焰,几于桓温”】: 沈相指军机大臣沈桂芬,恭邸指恭亲王奕。桓温是晋明帝的附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震,后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和前燕,战功累累,独揽朝政十余年,一度操纵国君废立。

【从新鼓铸,一振积弱之势】:鼓铸,鼓风扇火,治练金属,铸造钱币或器物。积弱,长期衰落。

【回旋台阁】:台阁,官府,本指尚书台,此大官府。

【有所建白】:建白,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

逾格】:破格,突破常规。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韩愈赞美其精练准确。《左传》非常具有文学性,韩愈赞美其铺张夸饰,富有文采。

 

 

 



 

     摘自徐志频著《李鸿章与左宗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