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葆桢拆除吴淞铁路

(2023-01-05 21:47:16)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沈葆桢拆除吴淞铁路


沈葆桢在做两江总督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

这在当时是一起轰动性事件,听闻出现了一个“头上冒烟,脚生圆轮的铁家伙”,成千上万的上海人前去看热闹。相对以前的交通工具,火车“舒服不啻十倍,速则且不止十倍”,因此,“国人往来者颇多”。上海商民因为铁路带动了经济发展,导致沿线地价上升,也非常高兴。

然而,中国官方惊惶愤怒,因为此举违反了洋商们与中国官方签订的购地协议。原来上海开埠后,一些西方人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但是中国官方的态度并不积极。洋商们认为“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只有“先正式买地,然后突然把铁路造起来,也许能受到当局的容忍”。因此,他们向中国官方申请购地时,说是要修筑一条“寻常马路”,结果修成之后,却是一条全长为十四点五公里的铁路。

此举虽然“使中国进入铁路时代”,却明显侵犯了中国的权利。中国官员找洋商理论,洋人又去找李鸿章沟通,李鸿章提供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理智的处理方案:“由中国照原值买回,另招华商股份来承办……如此办理,洋商资本不致无着,而中国之主权亦无所损,似是两全之法。”中国人出资买下铁路产权,由中国人运营。这一方案兼顾了国体与商业利益,看起来是两全之法。于是,中国政府拨出官帑二十八万两收回了这条铁路,准备自己经营。

然而,身为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坚决反对。早在李鸿章与英方谈判的时候,沈葆桢就公开放言:“一经收买,即便毁废。”这条铁路收回后,虽然上海商民纷纷请愿,要求沈葆桢保留铁路,但沈葆桢仍然命令立刻停运,并且将它拆掉。

沈葆桢为什么要坚持毁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呢?是因为他极端保守,敌视一切西洋事物吗?并不是。沈葆桢曾经多年主持福建船务,与很多西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直接共事,因此早就成了当时国内为数不通的洋务通,深知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时人将他与李(鸿章)、丁(日昌)二人并称为“洋务三杰”,说“论今时洋务,中堂能见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能尽其实”。正是在沈葆桢的建议下,中国向欧洲派出了首批留学生。因此,他当然知道铁路对中国的巨大价值。

然而,在那个风气未开的年代,几乎所有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或多或少地背负着骂名,沈葆桢的三位老同年(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李鸿章、郭嵩焘、马新贻(前两江总督)都被骂作“崇洋媚外”。前车之鉴不远,一向特别珍惜自己“名节”的沈葆桢为了避免重蹈老同年的覆辙,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总是极为谨慎,怕被人指为汉奸。

所以,这一次,他决定利用拆毁铁路这件事来迎合“舆情”,为自己博得好名声。作为林则徐之婿,他必须不负众望,要在洋人面前表现出民族英雄式的骨气和勇气。

英国媒体得知此事,“痛诋沈幼丹拆毁吴淞铁路”,称其名足与古代入侵欧洲的汪达尔人“同垂不朽”。此时身为驻英公使的郭嵩焘评价沈葆桢的举动说:

而以幼丹一意毁弃铁路,致中国永无振兴之望……。幼丹非不知西法之宜勤求,而从俗之一念中之,委弃其生平不顾。

指沈氏毁弃吴淞铁路,是因为“从俗”一念,也是为了向当时操控政坛的“清流”投怀送抱。

李鸿章的看法与郭嵩焘相近,他也认为沈葆桢之所以拆除铁路,是因为“甚偏愎……不受谏阻,徒邀取时俗称誉”。沈葆桢在吴淞铁路的问题上表现得如此过激,而又坚执不改,实乃其“好名太过”所致。



【官帑】:国库里的钱财。

【汪达尔人】:古代日尔曼人部落的一支。

【偏愎】:偏激执傲。

 

 






                摘自张宏杰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后的决裂
后一篇:沈、左的决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