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左的决裂

(2023-01-06 21:21:44)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沈、左的决裂


  


光绪元年年底,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正好这一年,左宗棠出兵新疆,要平定阿古柏势力。新疆地处偏远,最大问题巨额军饷无法解决。左宗棠左思右想,忽出奇策,计划借外债一千万两。不过借外债需要抵押,拿什么抵押呢?正好老朋友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不妨以两江所管的江海关税担保偿还。左宗棠认为,此前的西征一直主要靠两江供饷,所以此次由两江出面担保也顺理成章。沈葆桢与他的关系又如此亲密,此事应该毫无滞碍。

左宗棠先写信给沈葆桢,征求他的意见。沈葆桢答称现在舍此确实别无他策,似乎勉强表示了同意。于是,左宗棠正式向朝廷提出了这个建议。光绪二年正月,朝廷下旨,要沈葆桢“妥速筹议,奏明办理”,也就是让他拿出具体办法。

没想到,到这个时候,沈葆桢又变卦了。沈葆桢做官一地,总是跳不出本位主义思维,幕僚纷纷上言,认为两江担保,风险太大,有损两江利益。于是,他改变了主意,上了一道《筹议出关饷需碍难借用洋款折》,明确反对代借外债。他说,左宗棠应该靠屯田来解决饷银问题,不应该靠两江:“顾臣等窃以为左宗棠此行,不当效霍去病之扫穴犁庭,而当师赵充国之养威负重,将帅无赫赫之功,而国家受万全之福。诚能扼其冲要,坚壁清野,开水利,广屯田,考畜牧,关外多一分之产,关内则省一分之运,反客为主,胁从者稽首归命,渠魁亦束手就缚。”

他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补充说,他这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本位利益:“如臣等博‘不分畛域’之名,罔顾事后之无可收束,于心窃有所未安。”

和当初与曾国藩争饷一样,沈葆桢的这一举动显然也出乎常理。如果不同意,以他和左宗棠的关系,他起码应该先和左宗棠言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直接将反对意见上奏朝廷。

当初在争饷的时候,左宗棠袒沈右曾,现在他才明白,曾国藩当初是什么样的感受。左宗棠当然没有曾国藩的忍耐之功,他气得跳着脚大骂,骂沈葆桢“是诚何心哉”“不可测”。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

两江驳借洋款一疏,迥非意料所及……。此君从前因饷事与曾文正抵牾,以致失欢。今复与我为难,而与合肥(指李鸿章)联络一气,能者固不可测也。

也就是说,沈葆桢反驳我的借款计划的奏折,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此人以前因为争饷,和曾国藩绝交。如今又与我为难,和李鸿章走到了一起,这个人的居心实在不可预测。

在另一封信中,左宗棠又说:“弟于沈实无可致疑之处,此次奏驳洋款,非弟所逆料,亦非天下人所能逆料,盖贤者不可测,固如此。”和当初曾国藩写信给他,却遭他驳斥的那封信的内容一样,我没有任何对不起沈葆桢的地方,沈葆桢如此对我,不但出乎我的意料,也应该出乎天下人的意料。

二人从此绝交,形同陌路。

先后与曾国藩和左宗棠闹翻,导火索同样是饷银,根本原因同样是“地方本位主义”,方式也如出一辙,是突然袭击。可见沈葆桢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前后高度一贯。连左宗棠后来也说:“此君索性使然。”

沈葆桢为什么如此深陷“地方本位主义”而无法自拔呢?早在他与曾国藩争饷时,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就做过分析,是因为他过于“好名”。

李筱荃见示沈幼丹奏留解皖厘金一折,有若私愤者。幼丹好名太过,与相国抵牾有名,留厘金以饷江西之将士又有名。幼丹惟知务此,是以背公负义而亦有所不辞。故人不可有所蔽,蔽于一指而不天日,幼丹始终蔽于好名之一念耳。

也就是说,李瀚章给他看了沈葆桢截留江西厘金的奏折,语气激烈,如同怀有私愤一样。沈葆桢这个人,太喜欢树立自己的名声。敢跟曾国藩叫板,有利于他树立独立不畏的名声。留下财政资金保证本省将士军饷充足,又可以在本省赢得爱护乡梓的好名声。沈葆桢一辈子只专心此意,所以背叛曾国藩,不顾国家大义也在所不辞。所以,一个人不能被一个固执的念头蒙蔽了心智,一旦蒙蔽,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沈葆桢始终也受好名这一念的蒙蔽。

郭嵩焘的弟弟郭崑焘的看法也相似。除了前面引过的言论外,郭崑焘对此事还有一则评论:

江西与安庆争厘,两奏皆涉意气,而朝廷颇左袒江西,此未深察事理也。江西钱、漕两项经常之款,岁入近三百万,如果经理得法,何至更需厘金。……幼帅但图博悠悠者之称誉……

也就是说,曾国藩与沈葆桢的奏折都有意气的成分。但是朝廷袒护沈葆桢,显然是不讲道理。江西仅钱粮、漕银这两项财政收入,一年近三百万两,如果经营得法,不必再需要厘金。沈葆桢此举,只是为了博得江西人的称赞。

应该说,郭嵩焘兄弟的话说到了根子上。沈葆桢的官品官德没有任何问题,他极为清正廉洁,对俗情、对物质、对其他,都无所挂碍。但是对个人的名声,他一直极为在意。这一点,在他的仕途经历中多有表现。

同治元年,沈葆桢就任江西巡抚后不久,南昌发生了教案。民众传说传教士挖中国人的心脏、眼珠做药,因此捣毁了传教士建的育婴堂,也砸烂了教徒的店铺和房屋。沈葆桢明知是中方理亏,挖眼剜心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他千方百计地袒护地方士绅,拒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为此不惜对抗朝廷的旨意。他以坚决的口气说,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抓捕中国人:“办理不善之咎,我辈自任之,幸勿作缉捕论也。”他甚至说地方士绅此举是“二百年养土之报”,绝对不能让民众的爱国热情受挫。

郭嵩焘对沈葆桢的行为表示批评,说“君子不屑徇愚民之情以干誉”,还说“主忧臣辱,非臣子气矜为名之时”。认为一个正直的人,不应该为了迎合地方百姓的情绪而做出违反自己本意的举措,不能维护个人的名誉而影响国家的利益。



【扫穴犁庭】:彻底摧毁敌方。

【赵充国之养威负重】:赵充国,西汉著名将领,成功打击羌人部落,压缩羌人空间。

【稽首归命】:稽首与归命同义,佛教以头着地之礼。指古时的跪拜礼。

【渠魁】:头领,大头目。

【不分畛域】:不分地域、范围或者形容不分彼此。

【抵牾】:矛盾。

干誉】:贬议词,求取名誉。

主忧臣辱】:君主有忧患,是臣子的耻辱。



 

 

 

      摘自张宏杰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