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共明:不是那块料

(2022-12-09 23:45:01)
标签:

时评

文化

杂谈

情感


  严共明:不是那块料



年轻时练过篮球的父亲一直希望我也能系统地锻炼身体,因此在我读小学时逼着我练游泳,说这样就淹不死了。当时家里没余钱,甚至交不起游泳班的学费,父亲发现游泳教练喜欢照相,就投其所好,应承给他免费冲洗胶卷,抵消我的学费,就这样死乞白赖地把我塞进西城体校的游泳队。但坚持了五年以后,只换来教练对我的一句评价:“这孩子不是游泳的料,算了吧。”

言语之间,教练手指展开,化为一把巨大的笊篱,从泳道里那一串游过去再游回来的队伍的末尾,把我捞了上来。父亲虽不愿面对,但我窃喜。

虽然窃喜,但我又不能完全认同游泳教练的话,这世上谁能比我更了解自己是哪块料呢?在游泳池里,我或许不是参加游泳比赛的料,甚至只能是参照物,是背景板,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游泳啊!

还记得当年在泳池畔练习自由泳划水时,教练总是嫌我肩膀紧,说我的动作像在挥球拍。离开泳池后,他这番话突然启发了我,也许我天生是块打球的料呢!

恰好父亲有个小学同学就曾经进过北京市乒乓球队,后来还成了“少年之家”的乒乓球教练。于是在我升初中后,父亲就拉着我去教练家拜师门,让我可以每天放学以后去“少年之家”跟着一群二三年级的小屁孩一起练球。

练了几天下来,我尴尬地发现,这帮小屁孩挥球拍的水平,比我当年自由泳的划水动作高多了。经过两年的训练,我渐渐意识到,那位能切我210的对手,甚至在西城区的比赛中都得不到奖牌。至于我,在游泳池里没能实现的,也不可能靠打乒乓球来证明。

那之后,我还在学校的田径队短暂地练过长跑。但我心里格外清楚,比起那些在跑道上险些将我套圈的“非人类”,我这辈子绝不是做职业跑手的料,没必要总是陪跑,还是老老实实读书吧。

但这世上又有几个孩子是读书的料呢?我始终只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史地类、传记类、纪实文学类之外,也就还能读些伤痕文学、讽刺小说。其他的书,拿到我手里也只会催眠。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中,有不少曾经摇头叹气,都说这孩子爱耍小聪明,不是那种踏踏实实读书的料。不是踏踏实实读书的料又何妨,总之我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大学。这说明什么呢?也许说明我是考试的料吧?

或者也不是。幼儿园升小学时,我是不足龄的。老师见父亲心诚,便破格面试我,让我写阿拉伯数字,从1写到10,我照办了。然后老师把纸翻了过去,让我在另一面倒着写一遍,我就犯难了。

“是按顺序倒着写呢,还是同时也要把数字的大头朝下写一遍呢?”

大学毕业时,我最想做的是导游,但后来我发现,我根本不懂得怎么迎合别人,也压根不懂职场上的尔虞我诈。旅行社的面试官更直接,干脆劝我:“你不是做这行的料,考虑考虑其他工作吧。”

后来父亲希望我能进他所熟悉的出版行业。但彼时追求经济独立的我,眼睛总瞄着天花板,根本瞧不上出版社略显微薄的薪资。于是阴差阳错地,我就去当了一名语言培训老师。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几年之后大学同学聚会时被人颇惊讶地质问:“你去当老师了?难以想像!”

是啊,一个大四还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天天混迹于打口带音像店的,怎么可能是当老师的料呢?让他教书,即便认真起来,恐怕也是“毁”人不倦。

这样的一个我,到了职场上,却阴差阳错地碰到了好项目,好领导,好同事,变成了幸运儿。荒唐的是,这世间又似乎没有一种“做幸运儿的料”。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也包括以前的老同学,都是爱子女而为之长远规划的。每当他们聊到子女教育,便会勾起我对自己的童年、青年乃至成年后种种挫折的回忆。

各位,这孩子到底是块什么料,恐怕不跌倒个十次八次,是无法判断的。做父母的,固然不愿自家娃成了别人家孩子的背景板,陪跑者,但须常常记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并是只针对孩童或青年而言的,人这一辈子都是无休止的较量。

婴儿来到世间,本都是圆圆的、粉粉的,没有棱角,更不明方向,不知轻重缓急。这一生,他们要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摸索下去。无论怎样,总会在手掌、膝盖或是额头上,留下些伤痕,留下苦痛。

“比上识不足,比下知有余。”收获了“识与知”,有点自知之明,才不枉各种较量。由此懂得感恩与努力,即便不是他人眼中的那块料,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摘自2022年第23期《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