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8@365联片教研,格局可以再大些

(2024-03-08 18:18:27)
标签:

365

教育

联片教研,格局可以再大些

独学而无有,孤陋则寡闻。孤木难成林,合作才能达成共赢。教研也是如此。备课,往往将学生视为显著位置。因为不同年代的学生是变化的,生活条件在变,经验和眼光在变,学习基础也就跟着变化了。不同区域的学生,具体特点也不相同,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如果开锁途径多了也必将创造种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新线索。展开联片教研,出发点应该就在这里。

3月5日下午半天时间,第2次集中活动。主讲由东马营中学的兰燕和王盼两位老师担纲。活动主题包括5个:《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组》(含3个)、《函数及其图象》、《一次函数》。3个小时的活动:首次担任毕业班教学的老师一直都在紧张地做笔记,多次带毕业班的则忙着选题、做题,偶尔游离的也不在少数。

毕业班是窗口年级,毕业班的老师都有股子拼劲、冲劲,数学老师更是窗口的旗帜:顾不得累,争先恐后,极力做到最出色。用“优秀”形容数学人,显得俗不可耐。

联合教研,提高质量的利器,少有哪个不重视,少有哪个不卖命。而,高质量的教研才会有高质量的复习、高质量的效果。心有所想,行有所至,关键在于“合力”。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想提5个建议——

第一,狠扣一本书不若建构“自己”的框架。《精确制导》某某专版,两位老师紧紧围绕的核心,“知识点123,一点一练,核心突破,夯实积淀,进阶提升……”无不如此。资料怎么写,分析就怎么搞 ,课就怎么上,只要跟着编者的路子,只要循着既定的架构,省时省力又省心,一切搞定。有着系统的教育,有着专业的思考,有着考试的实践,有着对课标教材的或深或浅的认识,有着基础思维各异的学生,如果机械地照搬程式,只能上演刻舟求剑式的笑话。参照固定资料展开复习当然可以,前提却是“融入自己的思考”:该删的删,该减的减,该改的改,该添的添。对历届命题的分析,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考虑,这才是高效复习的首要;

第二,紧盯知识点不若拓宽视野。初中学习三年,第二次学习和第一次学习感觉不应该是复制粘贴的关系,具体说,第二次比第一次的内容该丰富一些路子该灵活一些。复习高质量在于提升,找到三年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到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基本的方法,横向成线、纵向成网。无论分析函数还是不等式,总感觉两位老师如果能够在构建知识框架、构造知识间的横向或者纵向的联系、破解出解决典型问题的点睛之笔来就更好一些了。比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的根在于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对比,关键在于“不等号的方向变化的原因”;比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归纳口诀并不重要,利用数轴实现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寻找各个不等式的公共部分才是重点;比如挖掘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不等关系的寻找才是立足点,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符号、同一个坐标系内两个函数值的位置关系、与乘法除法法则相整合下的性质符号、运动变化中位置关系的刻画等等。复习当然要讲基础,但讲基础不意味着简单重复。在网状的脉络中审视初次学习中较为琐碎的知识点,俯瞰才能让复习跳出一味刷题训练的狭窄圈子,从而打造出数学的整体美;

第三,平均发力不若重点突破。都是重点,就是没有重点。平等对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服从编者的思路计,两位老师设计总感觉有泛泛的嫌疑,讲完知识点一,然后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分析完例题一,然后例题二,例题三;坐标的特征,轴上的点如此对待,各象限内的点也如此对待。不分主次和轻重,就是对课标的漠视,就是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忽视,就是对问题本质的模糊。中考命题,一份试卷不过就二十几个题目,因此教材上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思想方法就必须有轻重之分,而时间有限,区分对待才是优质复习的前提。比如实数单元,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属于七年级上册的部分,是小学内容的继续,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根式“平方根的概念、方根概念与乘方概念的关系、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根式计算和有理数计算的对比”,而前两项内容理解得模糊才是运算问题的根源。因此,重点分析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平方根与平方的关系、运算公式的本质,实数复习中的传统问题自然就成不了问题了。确定每个单元的重点和重点的思想方法,打造出节奏感“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虽紧张却明快、虽严肃却活泼,重视科学和规律的复习才能高效率高效果。

,单打独斗不若集思广益。仅仅13次左右活动,单是第一轮复习就涉及到了34个单元。研讨内容往往是提前布置好的,主讲人也不得不提前指定,所谓任务分解、压力分解。教研流程,大抵只需要包含两项,主讲者的展示和权威(教研员或者业务领导)的指导。绝大部分教师,参与者罢了,听讲、记录就可以了,大脑的作用几乎不大。而,独角戏也就是少数人的展示,研讨活动所传递的也就是个别人的思考,教研难掩疲弱和片面。分享与合作才能保证教研作用的最大。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苹果仍然是两个。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流一下,想法会翻倍乃至更多。内容当然要提前布置,但不应该面向寥寥的几个人,主讲数量可以有限,全员准备确实不容打丝毫折扣的必须。主讲,讨论,定调,这才是科学教研的三部曲。调动所有教师的智慧,人人参与,谈自己的做法、思考和建议,“众人抬桨划大船”,联合教研才能因为集体智慧而力量无穷。

第五,资料一统不若资料个性化。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以此类推,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和教师,偌大片区差异之大可想而知。教学针对性,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教学特色。机械的拿来只能酿成邯郸学步式的笑料,“四不像”緣于对学生、教材、课标和本人分析和把握的缺失。教研,从个体出发到凝炼成集体的成果再回归个个性才是科学。区域联合教研,透过老师们的耐心聆听和认真记忆,总感觉拿来的成分太大。拿来的后果只会让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淹没在齐步走里,很可能讲的并不合乎学生需要,学生需要的又被一带而过了。辩证对待教研成果,紧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教研才能从齐步走转向异步走,目标清晰的教研才有资格称为优质。

教研不是点缀和修饰,搞花拳绣腿。认认真真地分析教和学,规规矩矩地尊重科学,仔细地交流合作分享,内涵的丰富才能战胜表面的红火,教研才能走下神坛被老师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只有达到了如是境界,教师成长、共同进步方能研究利器的威力而加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