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9@365孩子:你的“待遇”不该如此优渥

(2023-08-17 13:59:31)
标签:

365

教育

   孩子:你的“待遇”不该如此优渥

出行,结识了2位新伙伴:其一,奶奶,不到60岁的年纪,微笑始终荡漾在他的脸上;其二,孙子,十二、三岁的样子,胖乎乎、圆滚滚是他的标配。

教师都有职业病:爱谈教育,喜欢看孩子。我自然也不例外。马上要读7年级了,正是探讨衔接问题的好时机;重视“走出去”,大视野者的交流就是享受;新时代新气象,了解新家长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思考同在。做教育本就是不断面对新问题的。旅行的过程变成了我叩问自己的过程。

1.表扬是教育的全部吗?

俗语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不乏慷慨之词,“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即便孩子优点芝麻粒大小,也要善于放大,“极尽能事地夸”。此之谓赏识教育。

奶奶的话里话外,孙子就是完人:懂事,上下车和途中,背负行李一直在抢着干;孝顺,新鲜美食,总是再三让大人先尝;独立,“一个人的旅行”从计划到抱团再到参与,轻松搞定;能融入,新朋友“从相见到友好”不过分秒之间,狂玩个通宵都是小菜。“我的眼里只有你”,满满的都是爱意。

没能见到“孩子的脸”。自始至终,他的头不仅前探而且低下,眼睛盯紧紧盯着iapd,口中声响不断有听不清的嘟囔、有听不懂的语言、也有荤一些的词汇。拍个手,跺次脚,仿佛在看大片,重复个不停。

长时间沉于虚拟世界,表达方式以及词语和年龄不搭配,公共场合不顾及他人感受。孩子还并不完美。问题在于,奶奶根本没有注意到或者感情色彩太浓厚而已。

毁一个孩子其实很简单:处处惯着,处处宠着,处处依着。既然不存在缺点,顺其自然是好。焦点一般的存在,孩子就会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中心,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旋转。一旦不高兴或者意愿遭到违背,必定狂呼乱喊。溺爱的结局,过度的爱只能让孩子窒息而不觉察,最终走向灾难。

教育是驱邪扶正。品质优良的草保留,不成形的杂草拔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人都会有局限的,初出茅庐的小孩子肯定优缺点于一身。表扬不过教育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重视优点不为过,略过缺点就会成为教育之过。

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赏识的前提在于纠偏。越过了尺度,适得其反。

2.“走出去”就叫旅行吗?

人生来是为了强大。强大有两个层面,一是身体,二是精神。“读万卷书行千里的路”,特指的就是心灵世界的丰富。转移兴奋点,就像文武之道,成长的奥秘所在。自驾或者抱团,引着孩子走出去,或者进草原,或者爬高山,或者看大海,都不视为好的阶段调整之道。

旅行的意义,身体强壮和精神成长2合1。经多方能识广。经历代表着对物质世界的触摸,久了,感觉就会生成为感悟。书本上的知识,亲眼所见之后,印象再加深,思维再深刻、虚拟场景得到了鲜活。孩子们口中的妙语连珠,恰恰是其精神世界的映射。

娱乐层面iPad, 家中、学习间隙都能拿来玩的。当然也被孩子移植到了旅行途中。聊天,玩游戏,看动漫,操作娴熟、悄然浸入、旁若无人。上车玩、坐车玩、下车也玩、进入景点玩、离开景点同样在玩。不客气说,旅行只能加上双引号,不过换个地点来玩iPad或手机而已。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不同。虚拟世界合理的,真实世界未必合理。虚拟世界的刺激,现实世界未必可行。两个世界应该界限鲜明。真实世界呆久了,感觉倦怠,需要伸下懒腰做个深呼吸。虚拟世界馈赠给孩子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好奇心。因为,虚拟世界过久了,心智尚不完全的孩子,由迷恋就会成为瘾,不能自拔与毒无异。

孩子们是虚拟世界的原著居民。旅行的意义,走出去,离开不切实际的虚拟。在行走中,体会自然的奇妙和人类的智慧。魅力即美。观察、聆听、想象,全方位打磨,激活的就是审美的意识。

醉翁之意不在酒。奶奶的孙子,兴奋点不在于景点和行走。他所关注的,手机或者iPad而已。多个地方的旅行,意味着在多个地方玩过手机或者iPad,无它。旅行也就随之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走出去,不止于身体,更在于心灵。心的闭塞,孩子只能困单一中不能解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的重点,应该落实在本质层面。能否走出去取决于引导。引导不足,孩子只能头重脚轻根底浅。

3.满足食欲就是好待遇吗?

人都有欲望。愿望和驱动是人成长的两翼。向往美好,走向美好,于是成熟。欲望也象征着需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欲。激活心灵,就是配备动力泵。开启主动,应该从调动内部驱动力开始。

孩子的待遇不错:好手机,好iPad,装备精亮;白开水,果汁饮料,花生薯片火腿肠,保障优厚;位置好,紧挨车窗,奶奶在一旁,提醒喝水、告知到达地点、提供最大活动空间,环境不错。无微不至的好奶奶,温馨舒适的好孙子。

服务区或者景点,奶奶第1个冲出去,回来时大包小包:孩子最爱吃的冰淇淋、驴肉火烧、炒冷面。套用原话,“出门容易上火,照顾好一些,吃的好一些,远远比花在看病,吃药上强的多。”孩子,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大口咀嚼,否则就是一边玩儿一边咽。奶奶作用的确强大。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上班。陪伴旅行,只能由奶奶代劳。奶奶视为最重要的,安全。吃饱吃好,平安无事,就能感到欣慰:任务圆满完成。

旅行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自己携带行李,自己照顾自己。有替代当然可以,前提是孩子尚幼。临上七年级,做计划、参加团体活动、自我管理,力所能及。家长做好指导监督就可以了。包办等于扼杀。让孩子成为甩手掌柜,是以牺牲其生活能力为代价的。

据说,孩子玩了两次跑马。仅此而已。返程,出了点插曲“大巴发生故障”。修车,大概1小时的时间。山脚下,有孩子尽情的跑、有的在奋力爬坡、还有的远眺山崖下的风景。唯独这个孩子,找个台阶、双腿一伸,静静地玩开了手机。

口舌之欲也迷人。但是,仅仅满足吃饱吃好外面显得过于低级。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能做到的。“爱”特指物质层面。物质层面之上,精神世界。倘若目光下视,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孩子的格局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大起来。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说。旅行准备,完全可以烙张饼、炖锅肉、带包花生米。外表粗糙也没关系,承载着自己的努力,味道再寡也显得香甜。更为重要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承载了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才是终身受益的财富。

惯于享受,追求安逸,酿成的是懒散。推动孩子成长,就是拒绝包办和替代。一味给孩子营造供温室,生长只能走向的反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遵循规律,符合常识,好心方能办成好事。成长出了问题,症结往往不在孩子,而是在于我们。不盲目追求时尚,不盲目随众,不用物质刺激取代教育,不用自己的感觉而臆断:我们的头脑才能清醒,孩子的生长才能稳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