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65例谈学习目标的设计
(2023-03-06 15:26:17)
标签:
365教育 |
例谈学习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也称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余文森教授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目标的圆满方能打造出教学的圆满。所谓目标为教学之始,也是教学之终,更是教学之魂,所表达的意思大抵相同。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服务对象,既含教师,也含学生。教学,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学生习的层面。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的程度”无不显示着学生中心。
2022版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含三个维度,数学的观察、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表达。万物都有源头。学习目标的设计,必须做到一切围绕核心素养转。
设计学习目标,不是学习目标的简单描述。要突出三点,一是设计的理论依据,二是设计的学习目标,三是设计的反思。结合刚刚结束的保定市中小学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我谈谈方程(第一课时)的目标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就是数学。唯有能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学习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方程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要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概念要突出三点,一元、一次、方程。建立概念,先是由来。生活原本就是生活,数学的视角才能产生出数学的影子。比如教材中的游戏“你的年龄乘以3,再减1,告诉我结果。我就能够猜出你的年龄……”。原本游戏而已。如果站在数学的角度,“你的年龄是未知的”、“游戏结果是已知的”,在未知和已知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等量关系,即“年龄的3倍减一等于某一具体数据”。如果将未知数设为x,年龄的3倍也就是3x,再减一,即3x—1,等于所告知的结果。比如,3x-1=41,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实例。你有一个例子,我有一个例子,他有一个例子,不同的例子汇总起来,就构成了表面不同等式。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貌似不同的方程具有这三个共性“未知数个数为一,未知数的次数为一,等式”。方程的概念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阅读、分析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符号化表示、分析共性。
数学的本质属于思维。波利亚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谓思维,也就是从原有认知出发,遵循经验和规则,发现新的结论和事实的过程。原有认知或者叫做也有经验,这是新认知的前提。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前提: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已经能够解决简易方程,认识了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次数。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不同形式的新方程:3x-1=41、3(x-1)=41、3x+5=7x-8,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都有1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是方程。只要同时具备上述3个特征方程,我们称之为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数学是开疆破土的过程。认知领域的扩大代表着认知视野的扩大。视野宽了,思维也就深刻了。
数学不仅是工具“用作运算和推理”,而且还是语言可以用于“描述和交流”。语言层面看,数学包括三种语言,“自然式语言、符号化语言、图表语言”,借助语言,同样能够发布自己的观点。数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以游戏为例,容未知和已知于一身的文字就是语言、不同形式的方程是语言、如果把问题转化为图表还是语言——
项目 |
你的年龄 |
乘以3 |
再减去1 |
所得结果 |
表示 |
x |
3x |
3x-1 |
41 |
数学最重要刻画现实世界的。借助语言,生活就能够严谨,准确,简洁地用数学刻画出来。人人都想强大。表达日趋丰富完善的同时,验证的正是自己的强大。
方程(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可以如下表述——
1.发现身边的数学,经历利用方程刻画生活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方程的作用;
2.辨析不同形式的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在建立方程表达观点的同时,激发学习热情,捕捉数学美。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走向自主。借助中小学学习,数学要让不同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实现不同的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核心素养来检验来检验。实现数学教学的优质,唯有透过表象发现其中的“核心素养元素”,唯有以核心素养,贯穿备课、教学、辅导、作业。
设计学习目标,关键要擅长经常性三问:“从哪里抽象而来,能够得到那些新命题,怎样描述最佳?”如此,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