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365爆竹,你我心中的诗

(2023-02-05 16:07:00)
标签:

365

教育

爆竹,你我心中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眼中的春节。

爆竹声里迎接新的一年,已有暖意的春风里纷纷端起了酒杯。太阳的光辉赋予了万户千家,新的春联不约而同地替代了旧的春联。

年年如此,岁岁如此。爆竹、美酒、春联,无所谓关注,也无所谓激动。

1

多年以后的除夕夜,陪老爸老妈乡下过年的我发现了惊喜:整整一盘“大地红”——周身闪亮的“大地红”——让人禁心跳不已的“大地红”——按捺不住喜悦的“大地红”。

紧紧沿着包装的粘连处,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揭开“大地红”的外衣。绝不敢任性撕扯,总是担心打扰“沉睡的宝宝”。圆盘展开、再展开,眼前顿时现了硕大一个S型红飘带。虽说冬藏季节,入眼的尽却是绽着喜庆的“中国红”。

“大地红”“头部”的药捻还打着结。解开结的手有些颤抖;铺平药捻的手有些颤抖;取出打火机的手有些颤抖;点燃药捻的手还是有些颤抖。不是生疏,而是紧张;不是天冷,而是心热。脸又红、心又跳。刹时,红宝宝们又唱又跳,伴着扑鼻的药香,携着昭昭的烟气。屋里屋外,一片欢腾,欢腾一片。

恍然就如昨天。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新年,穿新衣服、吃可口饭菜的盼望。所谓新衣服,往往一件的确凉褂子罢了;所谓可口饭菜,不过可以能够吃饱的一顿饺子而已。炮仗,奢侈的娱乐。一挂鞭炮,不敢一下子放完的。要分解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才行。不敢贸然点着,要做造型的,比如插在湿润的泥土里,又比如塞在强的缝隙当中。不能光听声音,还要不放过鞭炮爆炸中的火光,更要享受伙伴们的拍手声。伴着光影闪亮,伴着一声闷响,泥巴会可劲溅向四面八方,地面上留下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坑。欢笑、呐喊、喝彩,炮仗和人就成为了整体,彼此享受彼此沉浸。

弟媳说,“大哥,好好玩吧。”玩耍和游戏不是小孩子的专利,成年人也可以玩耍片刻。我不过玩都飘飘然,似乎只有自己,似乎穿越到了童年。像小孩子般的玩耍才能体现出小孩子式的快乐。学习应该有学习的样子,玩也应该有玩的样子。小孩子们玩,会忘记吃饭、会忘记睡觉、会忘记作业:玩就是玩,轻松自在,自在轻松。陶行知先生说,师范生要学会变回小孩子。因为唯有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才能体验出小孩子的快乐。爆竹之乐,因为我做回了小孩子。

2

尽兴,燃放爆竹就“乐在了其中”,是享受是满足。与其说陶醉于声与光,不如说我被虔诚的仪式感染了。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放爆竹,不是随随便便得搬到室外,不是一股脑的全都摊在地面,不是顾头不顾尾的一下子点燃。庄重地取出、郑重地摆放、规矩地查找次序、不顾一切地呐喊,燃放的过程才成为了享受的过程。

仪式感改变的不是物质层面,而是精神状态。注重仪式,美妙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在以精神世界的丰满充盈。同样是放鞭炮,有享受者也有机械者,原因就在于仪式感的有无。

就如时断时续的网课。网课,线上学习,居家学习。有人说,线上学习同样能够取得高质量。我却顽固:居家,能够如在校一般穿着整齐的校服,如同教室一样端端正正坐在电脑之前,有如监督一样而独立认真撰写作业,有如线下一样规律作息,不客气说,这样的人不是不存在而是少之又少。没有饱满状态做保证,单纯期望高质量,无异于缘木求鱼。追求学校生活一般的仪式,才是线上学习的重点,否则高质量无非说说而已。

普通的事情做好就是不普通,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能够做好的前提:端正的态度。态度端正了,方能周密规划设计,方能认真做出不同预案。一旦赋予了恭敬和虔诚,琐碎小事也能够追求尽善尽美:仪式感是享受爆竹燃放的前提,因为小事情渗透了特殊的意义。

3

收看电视节目,要关注频道:新闻频道、财经频道、体育频道、戏曲频道、农业频道等等。频道的不同代表着选择,根据个人喜好、特长职业可以做出不同的取舍;频道的不同还代表着调整,文武之道在于张弛有序,调整则是兴奋点的转移。频道转换,凸显的是主人地位,突出的是多样生活。

学校每天的课程表:第一节语文,第二节数学,第三节体育,第四节物理……“连排的时候少之又少,比如一天全上数学。学科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如果连续半天都是数学,抽象抽象严谨严谨就会变成枯燥枯燥乏味乏味,学生苦到睁不开眼是肯定的。何况,接纳、消化、理解,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占用时间,连续学习甚至连事倍功半都谈不上。课程表里的科学就在于不同的课程赋予了学生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特色赋予了学生不同的思考,时而宽松时而紧张、时而感性为主时而理性为主:学习生活的味道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唯有科学地转换,学生才能爱上学习,爱上同学,爱上学校。

视燃放爆竹为享受,显然属于精神层面。爆竹包装的好坏、所发声音是否感觉舒适、燃放地点,只能看成引发精神刺激的次要因素。由城市到农村,地点转换了;有小圈子到大圈子,交际转换了,视野的放大意味着心情的开阔,心生感慨、浮想联翩、乐而忘我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人生在世,为一大事件而来:活出自己的价值。然而,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人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表达的意义大抵相同。疫情三年,我们所经历的:封控、解封、挺住、核酸,实在压抑的很。一旦转换环境,心境迅速开阔,有热情,有兴致:人在景中,景在情中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有过困顿,有过迷茫,有过低沉。百无聊赖,见到儿时的宝物,自然欣喜若狂、庄重虔诚。就像孔子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诗的情,画的意,爆竹正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