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365教无理数,莫要止于“了解”

标签:
365教育 |
教无理数,莫要止于“了解”
“数(shù)源于数(sh),数(sh)又源于用”。这里的数指的是自然数。学习自然数,需要利用不同情景、不同活动、不同角度、不同机会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数数。自然数到整数再到分数,学习素材都能在学生身边找到。而,有理数到无理数的扩张则是解决数学内部危机的结果。以抽象程度衡量,学生学习无理数要比有理数困难很多。
关于无理数的学业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如下表述: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知道实数是由无理数和有理数组成,感悟数的扩充;初步认识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一些具体的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会用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了解、初步认识、知道,最低层级的要求,能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能说出几个具体的无理数就可以了;会、认识、感悟,要求有所拔高,能够阐述无理数的由来能够用不同的角度表示无理数就够了;能、会用,属于掌握层级的要求,比如在运算背景下看待无理数。研究《标准》,很难发现无理数教学的“高姿态”。
事实上,学生们学习无理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是为数可观——以为-2/13、π/3是无理数,概念模糊;计算结果写成“-7倍的根号下8”,“最简”意识淡薄;比较4倍的根号下5与9的大小,无可奈何,估算能力薄弱。概念、计算都有了漏洞,而无理数又是学习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特殊角三角函数的必备内容,引起重视并且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就成了不可回避的课题。
多维度触摸无理数,我认为概念教学要求应该提升到“理解”;为运算赋予“场”,在新情境中体会算理,从法则出发也可以探索新的事实,此时的无理数教学应该定位在“运用”。《标准》提出了“三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站在核心素养高度审视无理数,比如“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课堂教学方能具有新意、有诗意。
我认为:以概念源头、思想高度、计算角度把握无理数,学习才能变得好玩。
1.回到“原点”学无理数。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就是无理数的出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也就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在此背景之下,一个边长为1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成了大问题。利用计算器或者电脑和学生一起研究,哪一个数的平方等于2;网络搜索,平方近似为2的数字,精确到100位、200位直到1000位【见附图1】,清理无限不循环;数学阅读,《无理数的发现》(北师大版数学2014年版八年级上册24页阅读材料),数学史、代数推理的高度认识无理数。发现无理数,希伯索斯曾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探索的艰辛、研究的智慧感染着学生。从事实和命题出发,立足有理数的概念、逆向思考,反面验证出根号二是有理数的矛盾。无理数并不无理,他和有理数一样是对现实世界量化描述。亲历动手操作、资源搜集、数学阅读的过程,学生世界的无理数由虚无缥缈到具有了初步表象;
2.用数形结合引领无理数的学习。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在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有所收获。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与形结合起来,用图形语言看待无理数,概念的本质会进一步澄清、概念的研究路径会进一步明晰。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度分别为2和1求斜边长度,线段的长度也能用无理数表示;在数轴上,寻找表示负根号下5的点,无理数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运用网格纸,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三边都是有理数,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三边都是无理数【见附图2、3】。属于计算维度,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给了,求出斜边长度,无理数是算出来的。负的根号下五在先,需要借助一的铺垫想象无理数的构造,需要在数轴上构造直角三角形,需要用圆规将表示无理数的线段迁移到数轴上去,无理数是先设计后施工的。设计任务构造直角三角形,边长是有要求的无理数或者有理数,背景变化了,尝试、尝试、调整再尝试是肯定的。无理数是枯燥的,一旦化做活生生的线段、三角形立刻就新鲜灵动了。拒绝僵死概念,打造并欣赏数学的美,学习的过程才会变成好玩儿的过程;
3.辩证地看待无理数和有理数。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矛盾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有理数,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貌似对立,“老死不相往来”。数学计算看来,两个概念的联系却密切得很。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也不一定是有理数;能否开方开得尽,不是判断无理数和有理数的标准,因为有的数字根本就不能开方,比如—4、—π;无理数的因数能是有理数,有理数也可以由无理数构造,比如根号8等于2和根号2之积“一个有理数和一个无理数却打造了一个无理数”;两个无理数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的结果,未必是无理数,比如—π与π的和就是有理数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学习无理数却不知无理数为何物,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跳出无理数去看无理数,高度和角度的变化方能豁然开朗。数学计算是推理的范畴,所谓推理就是利用原有的知识推出新知识的能力。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冰水交融注定会让学生感慨,原来数学就是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再思考,无理数和有理数的学习都如此。
数学素养的提升,就是对数学观念的不断深化。两个数的平方和并不足为奇,结果中底数的研究催生了新的运算“开平方”就会使人眼前一亮。而开平方计算,有的能够得到准确结果有的则不能,于是无理数和有理数的分家。法则之下的推理,无理数能够回到有理数、有理数也能回到无理数,二者又密不可分了。就像《三国演义》的开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数的概念,伴随着学习实现了螺旋式深化。学习具有阶段性,今天的问题明天就不见得是问题了。同样,现在无理数的要求仅仅限于“了解”,随着经验增多、视野扩大,以后的要求岂能“了解”说得明白呢!
教师的职责,不是教书,而是用教材教;指导教学的,不只是课标,还有经验,更有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是我调整无理数教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