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9@365儿童视角下的《你能肯定吗》

(2022-07-28 12:03:15)
标签:

365

教育

儿童视角下的《你能肯定吗》

《你能肯定吗》是北师大版数学几何演绎推理教学的起始。每逢谈起《你能肯定吗》,兴奋劲都溢于言表:歌唱家有成名曲,作家有成名作,我也有自己的成名课。默默无闻到风生水起,名不见经传到光环闪耀,《你能肯定吗》简直就是我成长的里程碑。

来自小县城,从未系统接触过高大上的理论和模式,教学尝试全凭冲动,虽然京畿谷腹地高手如林,我却成功的过了五关斩了六将,“省一等奖”三下五除二被收进了囊中。信息技术水平不占优势,教学经验不占优势,地缘也不占优势,具备过人之处是确信无疑的。全国学术舞台的活跃,也是自这节课开始的。始终自信,始终阳光,始终真知足见,始终居于C位。很长很长的时间,我都没看看脚下的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也是《你能肯定吗》的靓点。《你能肯定吗》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活动1:观察几组图形,有线段有圆形,比较大小;活动2,动手绘制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猜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并且进行初步说理;活动3,设想用根比赤道长1米的铁丝把地球围起来,分析空隙大小,验证猜想。3个活动层层递进,观察到实验操作再到演绎思维是递进的,情景由单一到复杂是递进的,感官由单纯的眼到手眼并用再到全身心沉浸是递进的。有层次,有梯度,学生会时刻都能感受说理的必要性,无疑,如此设计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打磨过,研究过,尝试过,完善过,说课、做课、模拟课堂、示范课,受到过表彰、得到过肯定,《你能肯定吗》在我的心目中无可挑剔近乎完美不容置疑。直到公元2022年7月26日上午9点钟,胡彤菲站了出来,她仅仅是4年级的小朋友:毫不隐晦,没有雕琢,聊聊数语,击得我瞬间清醒——

 

比较圆片小大,一眼就能得到答案,还有必要去观察、去剪纸吗?如果不是脑血栓20级或者脑残患者,答题根本没有困难的。小题大做、虚张声势、扭扭捏捏......

说明 :胡彤菲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上课视频只是看了引入部分。此言一出,一片哗然,主流是我弟子们的声讨。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像《皇帝的新装》,道出真相的不是近臣不是民众而是小男孩。或许胡彤菲就是小男孩式的聪明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该再加一句:数学教学更是借助活动引领思维成长的教学。波利亚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不应该只是肉眼去看,发现问题生成个性思考才是重点。比如比较圆形纸片的大小,我设置了相对复杂的背景,比如四周圆形环绕或者视觉误差或者角度变化。尽管如此,明眼人一眼就能得到答案的。学生们大都明眼人,不点破或者故意出错不过是配合教师罢了。他们的想法,“老师如此这般意图何在......”所揣摩的不是数学,不是学习,而是在摸老师的心思。配合得越好,气氛越是融洽,课堂越是虚假。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倘若连培养的方向都偏了,知识学习再顺利、再有效果都会变得一文不明。《你能肯定吗》获奖级别再高,外界评价再高,以“促进思维”为标准,以“育人”为标尺,毫不迟疑地去“否决”才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大道至简。活动越是精简越好,环节少三下五除二,语言简洁一语中的,线索鲜明学习路径清晰,所代表的才是教学设计的深刻。教学技艺的高超,应该体现在“简”字上。

《你能肯定吗》的设计,完全可以这样改进——

导语:我们知道,地球近似球体,赤道这一个圆形半径最大。假如你手中有一根比赤道仅仅长1米的绳子,用绳子将赤道空隙均匀的围起来,空隙会多大?能塞进一个红枣吗,能放得下我们的拳头吗?

温馨提示:先闭上眼睛想象;猜猜看,和同桌的看法一样吗?画个图试试;空隙宽度,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试着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你的猜想正确吗?能整理一下你的研究思路吗?

小小年纪,想象诺大的绳子环绕诺大赤道,挑战不算小,遇到困难,学生们才会自然而然的交流;借助画图理解并且表示空隙的宽度,图形情境中遇到数量问题并不多见,遇到困难,学生才会紧皱眉头联系已有的经验;有条理的表达属于初次,这是演绎思想的渗透开始,陌生甚至茫然并不奇怪,沟通各自想法肯定非常迫切;漫长的曲折的研究过程,从具体到逐步抽象,从没有意识的探索到量化分析,处处都有思维的挑战。原有问题遇到麻烦,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发现分析处理是一连串的过程,而恰恰是思维的持续深入促成了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的弟子,在知识层面显然胜过胡彤菲。问题在于:经验、知识都处于劣势的胡彤菲能发现的问题,初中学生却认为“当然如此”,反差之大到了咂舌的地步。其实原因很简单:思维教学仍是我们的短板。鼓励学生“不惟师”是思维,展示问题解决的“不同视角”是思维;发动学生挑战昨天的自己是思维;提倡反思检讨回顾学习过程是思维。

教思维,《你能肯定吗》才不会成为不是笑谈的笑谈。换句话说,课堂上思维的波澜才是最迷人的风景,常态课堂如此,优质教学更应该如此。

  附:教学设计素材

209@365儿童视角下的《你能肯定吗》

209@365儿童视角下的《你能肯定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