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慈的“慈

(2019-11-25 08:39:46)
标签:

杂谈

宋慈的“慈

有一部热播、炫脑、悬疑电视剧,叫《大宋提刑官》。剧中的主人公宋慈,凭着“推理+司法鉴定”的拿手绝活,先后侦破了一系列疑难命案,引得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赞叹不已。

宋慈的“慈

 那么,宋慈真的有这么神吗? 

套用古人的一句话,那叫“虽不中,不远矣。″ 

宋慈的祖上世代为官,而且还基本上都是口碑不错的好官。宋慈出生后,他爸爸仍然希望他不忘初心,做一个恩德慈及百姓,贤名垂于青史的好官,于是就为他取名“慈″,字“惠父″。 

宋慈的名字是这么叫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他做了我们都能想象得到的那些好人好事。慈祥的很。 

但问题是,在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宋慈先后四次担任高级刑法官。也就是说,宋慈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司法刑狱工作的,面对的都是一系列的“地富反坏右″。百姓是善良的,做父母官的宋慈当然就慈祥的很。但“地富反坏右″都是反动的,面对这样一群“牛鬼蛇神″,再慈祥的宋慈也不可能慈祥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慈祥的宋慈,一直紧绷着他那张阶级斗争的脸。 

宋慈本来是读四书五经的文科男,搞搞法律工作没什么难度。但咱们的古代社会公检法司不分家,甚至连法医这种理科男的活也得自己干。怎么办?学呗。于是,毫无医学基础的文科男宋慈,便孜孜不倦地学习起了医学。他一方面刻苦攻读医学著作,另一方面又认真总结工作中发生的案例和前人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钻研,宋慈熟练掌握了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知识及诊断方法,并运用于检验死伤的法医工作中。据专家们验收,至1235年,宋慈的实践经验与医学理论已经达到了相当凑合的高度,“法医鉴定学″正式诞生。至此,不但完成了宋慈从文科男到医学生的完美蜕变,更对后世法医鉴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慈,便成了世界法医学界的祖师爷。

宋慈的“慈

电视剧行将落幕,但宋慈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他去世的前两年,即公元1247年,宋慈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出版了。在书中,宋慈把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医药学应用于刑狱检验,并对先秦以来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书一上架,就成为当时各级刑狱官员的必备之书,权威性甚至超过了朝廷颁布的金科玉律。 

当然,不但宋慈是文科男,当时的大宋也是文科男。全国人民,包括全国人民的敌人全金国人民,研究的都是宋慈不研究的宋词。所以,《洗冤集录》今天看来瑕疵不少。但是,瑕不掩瑜。书中很多内容,直到今日,仍然价值连城。

宋慈的“慈

宋慈提到的很多检验方法,有许多是与现代科学相吻合的。比如“红油伞遮骨验伤法″;用酒精、醋、白梅、五倍子等清洗伤口法;用生鸡蛋和明矾粉解砒霜之毒法,等等。但是,《洗冤集录》并不单纯是部法医学著作。做为文科男的宋慈,不会忽略他的文科常项的。 

他认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意思是说,杀头是最重的刑罚,这种刑罚是由犯罪事实决定的,而犯罪事实必须经过检验才能认定。所以,检验的结果往往都是生死攸关的。因此,对待检验,决不能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是要“不听陈言只听天″,"务要从实″。 

宋慈和理学大师朱熹是老乡。虽然两个人一个住村之头,一个住村之尾,但两个人不饮一江水,不是一路子人。朱熹主张的是“视、听、言、动非礼不为″,但宋慈却根本不听朱熹在那瞎白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尸检的态度,尤其是对对待暴露和检验尸体的隐私部位。比如对待女尸,他提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检妇人,无伤损处须看阴门,恐自此刀入腹内。″如死者是富婆,则要把女尸抬到光明平稳处,“令众人见,以避嫌疑。″

这样的宋慈,一点慈祥的劲儿都没有。不但没有慈祥的劲儿,甚至还不尽人情,尤其是对待老丈人和小舅子。 

老丈人是宋慈自己的老丈人。宋慈自己的这个老丈人是个好老丈人,不但对宋慈这个女婿很好,而且还比女婿的官大。但这个比自己官大的好老丈人却不是个好官,虽然屡受教育,但就是不收手,不收敛。宋慈一怒之下,便发挥自己的常项,亲自搜集整理老丈人的犯罪事实,并据实检举揭发了他。但小舅子不是自己的小舅子。小舅子不但不是自己的小舅子,而且是当朝宰相李宗勉的小舅子。这位小舅子真他娘的小舅子,竟然想发国难财,利用灾荒年囤积粮食。为了囤积粮食,他招集一批工匠秘密修建粮仓。粮仓建好后,他怕走漏风声,就把工匠全部杀死,并伪造了火灾假现场。但这等伎俩怎么能忽悠得了祖师爷级别的宋专家?很快,宋慈就查明真相,将这位小舅子就地正法。 

宋慈,本来慈祥;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一点也不慈祥。那么,宋慈到底慈祥不慈祥?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宋慈,慈祥!因为他维护公正,尊重生命。这种慈祥,比那些整天微笑着喊着各种口号去草菅人命的人,慈祥千万倍。因为,正如刘克庄评价宋慈那样:“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才是真正的慈祥! 

“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的宋慈,是南宋人;而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的包拯,则是北宋人。那么,这两位凤毛麟角似的人物,为什么都在宋朝呢?有人说了,因为南宋的皇帝秉承的是“吏不良,则有法而不守″的执政理念,建立起了素质优良的执法队伍。宋孝宗不就发表过“狱,重事也″的重要讲话吗?那么我问你,既然如此,为什么三百多年间大宋朝只诞生了两位司法界的先进代表?我自问自答吧:就因为宋朝的司法是皇帝说了算的。而在皇帝说了算的司法制度下,百姓只能是孤独无助的瞎猫,而司法界的先进代表,就是他们盼瞎了眼的死耗子。而且可以预期的是,瞎猫会越来越多,死耗子会越来越少。

 不信?那就请你放下宋词,读读宋慈吧!


宋慈的“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扯扯蛋的淡
后一篇:功夫在茶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