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夫在茶外

(2019-11-27 08:45:19)

功夫在茶外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他辞世的前一年,写给儿子陆子遹的。意思是说,诗这东东可是“六艺″之一,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所以,你如果真要学习写诗,那就不是简单的字词句式的问题。写诗,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有诗外的历练。 

是的,陆游写诗是有“工夫″的,所以他才“六十年间万首诗″。而且,陆游写诗,不但有“工夫″,更有“功夫″,所以朱老夫子才说“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更而且,陆游不但写诗有“工夫″也有“功夫″,对茶,他同样也是既有"工夫″又有“功夫″。 

陆游这一生,似乎和茶脱不了干系。他出生在茶乡,长大了又当过茶官,晚年又到茶山养老。对茶,他熟悉又深怀感情,“茶灶笔床犹自随″,是他的生活常态。他一生辗转各地,有“工夫″遍尝各地名茶。他谙熟茶的烹饮之道,并以此为乐。但仅仅如此,陆游不就成了阿庆嫂了吗?对此,陆游是不会答应的。他要把“工夫″化作“功夫″,把片片茶叶裁剪开来,一点一滴地泡在他的诗中烹煮。“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编。″陆游的咏茶诗词,竟然高达二百多首,可谓一部"续茶经″。真不知道写了五十多首茶诗就敢号称“别茶人″的白居易,情何以堪。

 功夫在茶外


 不但陆游有着深厚的“茶功夫″,而且在他生活的宋代,还诞生了流传至今的"功夫茶″。 

功夫茶这玩意儿讲究的很,不但需要“工夫″,更需要"功夫″。从此,茶,就不再是一片树叶,而是"千树万树茶花开″了。 

做为一片树叶的茶起自何时,那是公公婆婆说法不一的事,咱也没必要浪费那点有限的智商了。但这片树叶开始有了文化,则源于汉晋无疑。这事不用细究茶史,看看咱们的"四大名著″,就能看出点猫腻来。 

《三国演义》写的是汉末晋初的事,那时候茶叶还算不得什么好货色,否则为什么王猛一请人喝茶人家就说“今日有水厄″呢?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很聪明,书中一旦写到茶,马上就是“茶罢″,然后各路人马就躲在一边玩鬼心眼子去了。《西游记》写的是唐朝的事。到了唐朝,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茶叶身价倍增。唐朝人饮茶的方式很高调,但也单调。茶,主要是煮着喝。吴承恩文字功夫甚是了得,但茶功夫就差得多了。唐僧一喝茶,往往是提壶冲泡。这就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了。《水浒传》写的是宋朝的事,自然有茶的场面就老鼻子多了。尤其是写到潘金莲到隔壁老王太太家喝茶,去了四次喝了四种茶。其中隔壁老王太太口中的“梅汤″“和合汤″,更像接暗号似地暗示了这老家伙拉皮条的古道热肠。施耐庵的茶外功夫,妙不可言。《红楼梦》,那是清朝的事了。别看清朝正经的文化不怎么发达,茶文化倒是一片昌明。现在的高端茶叶,什么“龙井″“碧螺春″,“大红袍″“铁观音″,据说都是“十全大补老人″乾隆所赐,又据说这位乾隆爷还发出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战斗口号。所以,曹雪琴写《红楼梦》,也不能不与时俱进,不能不好好地写茶。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考证:《红楼梦》中有关茶的内容就有279处之多。其中包括茶叶、茶具、泡茶用水、品茶环境、茶疗方剂、用茶禁忌以及茶俗茶礼茶诗茶词茶对联等等。真可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曹雪芹的功夫,茶里茶外通吃。

 功夫在茶外


 当然,写茶的并不只有“四大名著″。远在茶叶还是稀有物种的汉代,两位大咖司马相如和扬雄,就开始写茶了。到了唐代,李白的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以后,写茶诗画茶画的人,便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特别是卢仝的那首七碗茶诗,每每读来,总有一种听单田芳讲评书的感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他才写了《茶馆》。但写了《茶馆》的老舍不但道出了茶的苦涩,还嗅出了茶的香艳。所以他说:“烟酒虽然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它们都是男性的一一粗莽、热烈、有思想,可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是女性的。″无论老舍对茶的感觉是否具有普世性,但对茶,确实是巾帼从来不让须眉的。 

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同时也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善于鉴茶,喜欢斗茶,还著有《茶录》一书。但这位斗茶高手,却每每败在一个叫做周韶的官妓手中。以“汉书下酒″闻名的苏颂听说这件事,就找个机会让周韶侍宴。苏颂找机会,周韶也在找机会。她知道苏颂是个大官,就想让苏颂批准她从良。苏颂说行吧,但你得以廊下这只白鹦鹉为题做首诗。周韶提笔写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苏颂无话可说,立马恩准。


功夫在茶外


女神李清照,晚饭后常常和丈夫赵明诚坐在堂中玩游戏。玩什么游戏呢?二人煮上一壶茶,然后由一个人说出一个典故,另一个人要回答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哪几页哪几行,赢了的便可饮茶一杯。输了的,再渴也得忍着。“饮茶助学”,千古佳话。 

周韶的茶功夫为她打开了幸福之门,李清照的茶外功夫让她徜徉于幸福之中。但无论是周韶还是李清照,她们的幸福之源,通通都在茶之外。 

但是,幸福之源在茶内的也是大有人在。比如茶圣陆羽,比如开头提到的陆游。当然,幸福着茶的幸福的人并不都姓陆,也有姓赵的,比如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不仅是个书画皇帝,他的茶功夫也十分了得。他认为,茶是灵秀之物,饮茶令人清和宁静,那份芳香与清凉,是种极大的享受。只可惜,这位仅有的御笔做茶书的皇帝,最终被金人掳到五国城这个苦寒之地,彻底凉快去了。 

茶叶,就是这么怪,不同的人喝它,喝出的却是不同的感受。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看重的是茶的珍贵;托物寄情的文人士子,看重的是茶的韵味;参禅悟道的得道高僧,看重的是茶的品德;养生延年的道家羽士,看重的是茶的功效;消泛解渴的凡夫俗子,看重的是茶的味道。 

周作人曾经在《喝茶》中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无独有偶,他的兄弟鲁迅也在《喝茶》中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亨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区别罢。感觉的细腻和敏锐,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 

显然,周作人说的是茶,而鲁迅说的,则是茶外之茶。 

有位僧人到赵州和尚那里参禅。赵州和尚问:“什么时候来的?″僧人回答:“刚到。”赵州和尚说:“吃茶去。”不久,又一位参禅的僧人找到他。赵州和尚问:“什么时候来的?″僧人说:“我在您这已经住了很久了。”赵州和尚说:“吃茶去。″监院师不解地问:“新来的您让他喝茶去,久住的您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什么呢?″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那么,说了半天,为什么要“功夫在茶外?″我说:“吃茶去!″


功夫在茶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宋慈的“慈
后一篇:胡说茶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