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画鸡蛋》。课文讲述的是达-芬奇小时候通过反复画鸡蛋,苦练基本功,终于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的故事,并体现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大事的中心思想。借助于小学课本的巨大传播力,达-芬奇画鸡蛋的光辉事迹,在我们几代中国人的心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达-芬奇,也成了我们做好接班人的楷模。

但很遗憾,经过专家认定,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竟然是扯蛋。专家的意见是:一、达-芬奇是在15岁这年拜韦罗基奥为老师的。在这之前,达-芬奇已经有相当深厚的艺术功底了,用不着整天画鸡蛋。想想也是,人家韦老师可是艺术大师啊,怎么可能招收一个连鸡蛋都不会画的“二百五”为徒呢?磕碜谁呢?二、在达-芬奇生活的时代,纸张还是稀有物品,价格比现在的猪肉都贵。达-芬奇的父母或者老师,怎么可能舍得让他拿比猪肉都贵的纸画蛋玩呢?这不是画蛋,是扯蛋。
虽然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是扯蛋,但不妨碍别人能从蛋中扯出点事来。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载誉归来的哥伦布一夜间便成了整个西班牙最著名的网红。国王和王后更是如获至宝,不但把他当做英雄,成了座上宾,还封了他个海军上将的头衔。历史上什么东西都缺过,但从来沒缺过“杠精”。对哥伦布,同样有人不服气,一有机会就和哥伦布抬抬杠。在一次宴会上,又有人开始讥讽他了。哥伦布听到后,不是唇枪舌箭地反驳,而是不慌不忙地从盘子里拿出个鸡蛋来,然后向在坐的人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于是,鸡蛋从这个人的手里传到那个人的手里,但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把鸡蛋竖起来。这时,哥伦布拿过鸡蛋,把鸡蛋的一头在桌子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壳,鸡蛋,也就稳稳当当地竖在桌子上了。然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这就是我胜过你们的地方。”

没错,哥伦布正是以“竖鸡蛋”的思维方式,发现了新大陆。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大航海时代,是从鸡蛋里扯出来的。
中国人民不但勤劳,而且智慧。你外国人会扯蛋,我们中国人也会扯蛋;你外国人能从蛋中扯出大航海,我中国人就敢从蛋中扯出大航空来。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擅“武”,岂不知汉武帝还是个读书的种子。有一天,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带着几本书来找他。汉武帝问刘安:“皇叔手上拿的什么书?”刘安回答:“屈原的书。”汉武帝又问:“他的书好玩吗?”刘安回答:“读他的书能让人生豁然开朗。但虽然屈原的书好玩的一踏糊涂,但他的作品一直散落民间,没有正式出版。”汉武帝一听,马上说:“这怎么行?这么好的书必须要正式出版。朕就命令你负责这件事吧!”

刘安不辱使命,经过一番努力,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关于楚辞作品的注本《离骚传》,问世了。
人们常说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这话有根据,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比如这个整理出版《离骚传》的刘安,就愣是从“兮”啊“兮”中受到了科学启发,发明了热气球。
话说这一天夜里,也不知道哪根神经受了屈原的刺激,刘安忽然来了灵感。他命下人拿来个鸡蛋,把蛋汁吸出来,只剩个空蛋壳。然后,他又把空蛋壳放在艾火上烤。此刻,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鸡蛋壳竟然晃晃悠悠地浮升起来了。于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发明家”的光环,就罩在了刘安的头上。
虽然刘安的发明在当时看来“蛋”用也没有,但人家必定下手早。我和你比不了好,还不允许我比你早?虽然这是鸡蛋界的一小步,但毕竟是航空界的一大步嘛。
更难能可贵的是,鸡蛋里不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科学精神,更展示出了中国人的经济学智慧。
清朝的道光皇帝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每天的早餐最奢侈的菜品也无非是几个鸡蛋。但后来,他连鸡蛋也舍不得吃了,因为内务府的报销单上清清楚楚地写明,每个鸡蛋要5两银子。与现在的人民币换算,道光时期一两银子约等于17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内务府的鸡蛋采购价是每个850元人民币。这么高的价格,节俭得几乎抠门儿的道光皇帝,当然是舍不得吃了。
当时的大学士曹振镛也是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天,“抠味相投”的君臣二人一起扯蛋,扯着扯着就扯到早餐上来了。道光问:“曹爱卿,你每天早上都吃点什么呀?”曹振镛回答:“臣治家无方,没有存款,每天早上只能吃四个汆水鸡蛋。”道光一听,大惊失色:“好你个曹振镛,你这也不是清官啊?一个早上你就吃掉二十两银子的鸡蛋?”曹振镛一听吓坏了,同时也吓清醒了。他虽然知道当时的鸡蛋一个只要两毛钱,四个鸡蛋八毛钱,但他不能泄露天机。于是他灵机一动说:“启禀皇上,臣吃的鸡蛋都是臣自己家养的鸡下的,不用钱。”道光一听,这主意好啊:既保证了营养,又节约了资金。于是传令内务府,赶紧买鸡、下蛋。
内务府的人办事效率极高,很快就把鸡买了回来。一报帐:每只母鸡二十四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四千多元。
就这样,清朝的内务府,不但扯了蛋,还扯了鸡。难道,我们今天所说的“扯鸡x蛋”,就是打这来的?
现在人们说的“扯鸡x蛋”当然不是打这来的,但却也与此脱不了干系。
三囯时,吴主孙权曾唆使太子嘲弄嘲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有一天,太子对诸葛恪说:“我要请你吃马粪一石。”没想到,诸葛恪不但不生气,还笑着对太子说:“好的,改日我请你吃鸡蛋三百。”孙权听说这个过程后,就问诸葛恪:“太子请你吃马粪,你不但不生气,还要请他吃鸡蛋。你这是什么意思呢?”诸葛恪笑嘻嘻地回答说:“马粪和鸡蛋没什么区别,它们都是从同一个部位出来的。”
既然鸡蛋和马粪一样都是从屁股里出来的玩意儿,那有事没事扯扯蛋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被扯的蛋不一定都是鸡蛋,也可能是鸭蛋鹅蛋乌龟蛋,甚至男人裆下的蛋。于是乎,不但扯蛋的人和事汹涌而至,连扯蛋这个词也很早就有了。但是,“蛋”这个字毕竟容易让人浮想连翩,于是,“扯蛋”也就变成了“扯淡”。
那么,究竟什么是“扯淡”呢?很奇怪,这个大家都明白的词,真要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还挺难,所以解释起来也不完全一样。鲁迅就说过:“所谓‘扯淡’一词,实较难译。也就是没有可说又强要说,既无帮闲的才能,又要做帮闲的事之类。”而明朝人田汝成则认为“言胡说曰‘扯淡’"。河南淇县有个著名的明代墓碑,号称“扯淡碑”。为什么叫“扯淡碑”呢?因为这块碑的碑首橫刻“再不来了”四个字,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七个字,而在“泰”字的左右两侧,分别刻有“扯”“淡”二字,正面横额刻的则是“我再不来参与争名争权相互厮杀了”。言外之意,“争名争权相互厮杀”也是扯淡。

不管到底什么是扯淡,但扯淡终究就是扯淡,既无聊,也无用。既然如此,为什么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扯淡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呢?
前些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主任法兰克福,写了一本叫做《论扯淡》的书。书中劈头盖脸就来了一句:“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然后,作者以哲学的辩证方式,分析了“扯淡"与“说谎”的区别。他认为,扯淡不是撒谎,但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什么是真,讲的却是假话而已。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在乎什么是假,他们关心在乎的,只有他的的自身利益。而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当今社会,追求辨别真伪,既费周折又有风险,倒不如靠搪塞、敷衍、扭曲、误导等行为来扯淡。所以,扯淡,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习卷而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书中把扯淡的问题说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但未免有些讲道理不摆事实之嫌。书中既没有说哥伦布从蛋中扯出了“五洋捉鳖”,也没有说刘安从蛋中扯出了“九天揽月”,更没有说清朝内务府不但扯蛋还扯鸡的“扯鸡x蛋”这一典型案例,更不知道把淡扯到“鸡x蛋”的份上就离完蛋不远了的道理。
所以,写《论扯淡》的书,我不行;但论扯淡,你不行。扯淡,还得看我们中国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