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之时,国人时刻把创新一词挂在嘴边,无论士农工商,不分高官小民,概莫能外,大有不创新就离自己的世界末日不远的意思。其实,创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创新,只不过先人们不用创新这个词罢了。
《满族实录》说:“建州女真卖参与明国,以水浸润,明人嫌湿推延。国人恐水参难以耐久,急售之价,又甚廉,太祖欲熏熟晒干,诸臣不从。太祖不循众言,遂熏晒徐徐发售,果得价倍常。”这段话说的是,明末女真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主要以渔猎采集为主,其中人参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女真人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以水浸润”,加工出来的人参难以长期保存。在交易过程中,有时即使低价也卖不出去,致使大量腐烂。万历三十三年,努尔哈赤发明了人参煮晒法,即把人参煮熟后晒干。经过如此炮制,得到了数倍于往常的价值。努尔哈赤正是通过这一方法,并进而控制人参的数量和质量,确保了贸易利润,为后金到清的频繁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努尔哈赤在创新,明朝人也没闲着
。王士祯的《居易录》中讲过一个故事。故事说江西弋阳有一个行侠仗义的大哥级人物,叫汪少伟。有一次,汪老大去朋友家做客。但饭桌上除了半碗米饭外啥酒菜也没有。汪老大哪受得了这个,当时就想掀桌子。主人一见,慌忙解释说,大哥您别急。您别看就这半碗米饭,这可大有讲究。这种米产自四川,是将稻谷种在鹧鸪鸟的尾巴上。一根尾羽所产之米,一年只取两粒食用,其余则舍弃不用,明年再种再收。您瞧,这半碗创新而来的米饭,是不是价值连城啊?汪少伟一听,再加上这米饭异常香滑爽口,便转怒为喜,对主人赞不绝口。
努尔哈赤创新了人参加工法,结果创新出一个三百年大清帝国。明朝的土豪们也创新,但这种创新除了满足权贵和土豪们的口腹之欲外,一点鸟用也没有。非但如此,正是明朝人,包括明朝的天子们,整天在鸟尾巴上研究这些毫无鸟用的创新,才给了努尔哈赤另一种版本的创新机会。同是创新,一种版本的创新强国富民,另一种版本的创新误国坑爹
。所以,创新,也得悠着点儿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