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闭嘴

(2023-10-26 05:52:45)
标签:

家庭教育

闭嘴

家教故事:家庭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在他的报告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下岗女工找他咨询自己孩子的问题,哭哭啼啼讲了40分钟,一直在说她的孩子怎么“坏”,怎么不懂事。董进宇终于听得忍无可忍,一拍桌子:“别说了!”

董进宇问:“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她说:他不学习,我批评他啊!“

“你批评后,他好好学习了吗?”

“没有,他更不好好学习了。”

结果,刚升入初三,这个孩子就不上学了。这位母亲已找了三位心理学教授咨询,都没有用。

董进宇告诉她一个教育孩子的“秘诀”,并写在一张很大的纸上,让她发誓照做,保证孩子会在40天内回到学校。纸上只有两个字:闭嘴。

董进宇告诉家长,这个孩子是因为天天挨训,致使心情烦躁,压力过大,才不愿去上学的。

到了20天,又给董博士打电话,说她已经“闭嘴”20天了,可孩子还是不去上学。董进宇说:“让你闭嘴,你怎么还说话!”

又过了十几天,她又给董进宇打来电话,哭着说奇迹发生了,儿子觉得在家这么长时间太无聊,他要回学校上学。

这个孩子现在是吉林大学的学生。

家教分析:“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毛病和错误出生的,他们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孩子的问题都是后天形成的,而这个后天环境主要是由父母创造的。”董博士的话不禁让人想起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观点。卢梭说:家长们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又抱怨孩子怎么成了这样的人!美国著名儿童与青少年临床心理学家为了说明“学会闭嘴是当好父母的大智慧”,专门写了一本叫做《如果父母能闭嘴,我就听话》的书。教育家们对故事里母子的困局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闭嘴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起着强烈的制约作用。他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或规范、或约束着孩子的行为。正如故事《闭嘴》所说,如果家长将“批评”等同于教育,认为只有批评才是教育,不知道教育还包括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包容、共情、鼓励、身教、境教及其技巧,不知道教育还包括家庭和谐等及其技巧,不知道后者甚至更重要。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包容、共情、鼓励、身教、境教及其技巧,对家庭和谐等及其技巧,这些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难度远比信口开河的“批评”大。家长处于这样的认知水平,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正常,两者互相猜忌、相互敌视、彼此误解,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被扭曲,孩子就会被视为“坏孩子”。这种状况下的孩子是无法理性的、心平气和的、安安静静的、高高兴兴的学习的。正如清代颜元在《四存篇》所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家教启示:值得提醒家长的是,董进宇博士所建议的“闭嘴”秘诀并不是要求家长对孩子一句话也不能说,而是不说不应该说的,不说有害于亲子关系的话,不信口开河,没有准备时不说。完全“闭嘴”,教育就无从谈起,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完全“闭嘴”都是不可思议的。“闭嘴”的道理是,闭嘴是闭上唠叨、挑剔、训斥之嘴。教育分言教、身教和境教,其中言教就是教育者通过与孩子的语言交流进行教育的。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中国常讲的“知、情、意、行”这个德育原则中的“知”,就是要求家长或老师要把做人的道理、规则等用语言讲给孩子;美国家庭教育家简.尼尔森在她的名著《正面管教》中指出:“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她在此书中还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的说明:“父母们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的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花些时间训练孩子,能消除这些误区”;日本著名的《家庭教育手册》中也有类似的阐述:“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在现代社会,如果什么都不说,要互相理解是很难的。”虽然说“身教胜于言教”,但言教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闭嘴”和“言教”应注意些什么呢:(1)“闭嘴”就是少说,孩子的问题当然要重视并及时回应,但说的次数要少,不要信口开河,反复唠叨,给孩子留下思考空间,凡孩子力所能及的,只需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需要你自己去思考行动来完成,相信你能够完成;(2)全面的地说,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技能,“如果你有兴趣,当然可以尝试一下。”不能开口便是学习;(3)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善于在孩子的得失成败中发现积极因素加以及时地肯定;(4)心平气和、小声地、有思考准备地说,不能高声喧哗、大吵大闹、暴跳如雷、口不择言,要千方百计控制情绪,要充分尊重孩子,在亲子双方任一方情绪没有控制好时,家长要尽量提醒自己按下“不说”的暂停键。因为在情绪激动时讲什么道理都没用,停止说教则能让孩子能够安静下来;(5)不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的孩子长处比较教育孩子;(6)批评表扬都要讲究“具体”“过程”,就事论事,不能以偏概全;(7)说话要幽默风趣,要有设身处地体验孩子处境的同理心,要说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废话”。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先避开错误本身,把孩子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带他们走向温暖的阳光地带,打开他们的心锁。给孩子带来好心情,以拉近亲子关系,实施有效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