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孩子走进古诗词

(2022-11-18 20:03:50)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婴幼儿家教故事

领孩子走进古诗词

 

家教故事:儿子今年十岁,在我工作的学校上四年级。或许是受我的影响,儿子特别喜欢读书,上学路上的20分钟也不闲过。考虑到车上读书对视力有害,我便让妻开车,我则开设了“车上课堂”,教孩子读古诗。口口相传直到熟读成诵的同时,我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利用一切机会,引领孩子走进诗词的意境,去领略诗词之美,感悟诗词之妙。 

经典古诗词都是诗人们所见所闻的真情抒发,在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我都积极引导孩子与古诗词相联系,身临其境会让孩子更容易体会诗词的神韵。2013年暑假,领孩子到日照旅游,面朝大海,我和孩子一起吟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等名句。望着海浪激烈地拍打在礁石上溅起的雪白泡沫,孩子真正体会到了以“惊”“怒”修饰波涛何其形象,以雪喻涛又何其巧妙,用“卷”字描写涛的动态何其传神。

去年五一小长假,在趵突泉公园看着翠绿肥大的芭蕉叶,让孩子吟诵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等诗句。若非亲见,孩子怎能品味到芭蕉叶中蕴含的无穷诗意?我还特别让孩子仔细观察了蕉心——那未展的芭蕉叶呈圆柱形状,手指般粗细,多像一支绿色的蜡烛。回家后立即读了《红楼梦》中《怡红快绿》一诗,由于有过仔细的观察,孩子对描写蕉心的“绿蜡春犹卷”一句体会得尤其深刻。

中秋节赏月,和孩子玩“诗中找月”的游戏,比赛寻找带“月”的诗句;清明节带孩子踏青,“诗中找春”“诗中找花”的游戏为春游锦上添花;登泰山的途中,“诗中找山”的游戏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疲劳;听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则有“诗中之雨”“诗中之水”等游戏增添乐趣……春的垂柳,夏的绿荷,秋的黄叶,冬的白雪都是入诗的好题材,自然也是我们引导孩子诵读诗文的宝贵题材。把诗文还原到大自然中,犹如时空穿越,不仅拉近了古诗词与大自然的距离,还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让孩子的学习多了一分交流与遐想,多了一分诗情画意。 

篇目的选择也很有技巧,安排得合理巧妙,有助于孩子感悟诗词的内涵。在背完了《岳阳楼记》以后,我让孩子诵读了《登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几首关于岳阳楼的诗篇,既是对《岳阳楼记》的补充,又是对《岳阳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的佐证。把唐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三首关于庐山的诗放在一起,能让孩子体会到诗人的胸怀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诗篇的风格会大相径庭。把身陷囹圄的骆宾王、仕途畅达的虞世南和怀才不遇的李商隐留下的三首咏蝉诗放在一起,能让孩子体会到诗篇的风格会随作者的气质、地位、遭遇的不同而不同。

在选择诵读篇目时,我还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相联系。比如,孩子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教孩子背诵了赵师秀的《约客》和贺铸的《青玉案》,“黄梅时节家家雨”“梅子黄时雨”等诗句,与课文中“细雨如丝……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互相印证,互相诠释,一起把孩子带到梅雨的江南,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故事讲述者  王吉光)

    家教分析:故事《领孩子走进古诗词》极具家庭教育价值。首先,故事的作者高度重视儿子的诗文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大量事实证明,凡品学兼优成人成才的顶尖学生绝大多数在其婴幼儿、小学阶段都有广泛阅读的经历。早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具有巨大的立德树人功能,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当地时间201746日,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时,两国元首夫妇共同欣赏了特朗普外孙女和外孙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背诵《三字经》和唐诗。笔者认为,特朗普外孙女和外甥背诵《三字经》和唐诗看似炫耀卖弄,实则是真正在育人。他们不得不从内心里承认五千年中华文化是整个人类的思想精华,认识到《三字经》和唐诗等具有强大的育人魔力,这一点特朗普及家人与中国人是有共识的。
领孩子走进古诗词

其次,故事在作者的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律。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发布后,特别是传统文化在中、高考中所占比重增加后,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孩子古诗词的积累,但采用的方法多是死记硬背。故事的作者则在让孩子背诵文字的同时,还要让孩子走进诗词的意境,让诗词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样,更能使优秀的中华古诗词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故事作者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利用一切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引领孩子走进诗词的意境,使孩子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孩子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一则使孩子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第三,故事的作者之所以能够高度重视古诗文的阅读,能有效的教育孩子阅读,并做到借古诗词“遇物则诲”,这与其富有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缺乏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的家长断不可达到如此境界。比如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理论联系实际”就带孩子去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家长文化素养和教育知识贫乏,因此,遇到类似古诗词或其他知识所涉及的情景时,几乎不可能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孩子与之相联系,让孩子身临其境体会诗词及有关知识的神韵。也就是说,孩子在旅游中对大自然中充满着的诗意基本感悟不到,或者是感悟不深。他们的注意力,除了拍照,走马观花,吃喝玩乐,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