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农夫(上)
家教故事:“妈妈,快来看,我发现了一条蚯蚓!”前不久,在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6岁半的小杨戴上斗笠和手套,在幼儿园的小蜜蜂农场里拔草,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她惊喜地叫了起来。
当天是香山路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不少家长来到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有小蜜蜂农场的除草我能行、采摘豌豆、剥蚕豆比赛,生活馆里的小厨师们包花样水饺,青青草地的快乐小足球,还有小朋友和父母一起参与表演的童话剧。
上午的室外温度达到了28度,不一会儿工夫,小杨的额头满是汗水,但她丝毫不觉得累,干得正起劲。“城里的孩子远离乡村和农田,我希望让孩子体验田间劳作的快乐,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独立能力。”家长张女士说。
家教分析:图片故事《我是小农夫》表现的看似孩子微不足道的小经历,实则是一则很有教育价值的故事。这则故事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权威报纸的编辑之所以将它刊登出来,就是因为它极具教育价值。“妈妈,快来看,我发现了一条蚯蚓!”孩子从农田里看到蚯蚓与在书中看到蚯蚓,其认知方面的教育价值是不一样的。它使孩子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蚯蚓是什么样,使“蚯蚓”这个知识点由书本上升到实际,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知识。由课本到实际使得孩子对蚯蚓的印象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使得今后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再学到与蚯蚓相关的知识时就会更有兴趣。香山路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对“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独立能力”肯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并非仅仅有这两点,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认为,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其重要作用在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劳动的这些重要作用对于婴幼儿也不例外,但还有其独特的作用,那就是婴幼儿时期的劳动可为中小学的学习积累感性的背景知识基础,这些背景知识基础决定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和“6岁半的小杨”一样,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时,近距离观察过蚯蚓,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另一个孩子没有这个实际体验,没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日后如果生物老师讲有关蚯蚓的知识,第一个孩子就比第二个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习兴趣。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相比就更容易学会这个知识点。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感兴趣,比如,如果一个人对一个演员熟悉,就容易对他演的连续剧感兴趣,孩子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通过劳动等众多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大量接触和初步了解社会及大自然,实际观察初步思考过众多人、事、物,他就会在脑子里积累大量背景知识,日后中小学老师讲的许多知识点他会都有感性印象,都亲眼见到过,并对此都熟悉并做过简单思考和观察,这样的学生就会对老师讲的许多东西都感兴趣而主动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他就显得聪明,那些远离劳动生活和大自然的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就容易一问三不知,就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他就显得“笨”。尽管两个孩子智商相差无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