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一起成长(下二)
(2021-09-27 09:53:42)
标签:
家庭教育 |
分类: 日常家教故事 |
学会和孩子共同制定并共同严格执行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故事《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成功案例类似,许多家教成功的家长或家教转败为胜的家长,其成功秘诀之一多是通过和孩子共同约定规矩并带头严格执行实现的。作者和孩子的共同约定的来龙去脉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有必要再次呈现一遍:“我知道孩子对我平时爱学习、爱读书、爱学写诗有好感。我就和孩子约定,由他任老师,我当学生。在孩子听网课的同时,我每天背三首诗,晚上接受孩子的检查。每到周末把一星期背的诗全部默写一遍作为考试。写错三个字,罚抄三遍,依次加倍,一个月总考一次。我最多接受过孩子一次默写六十首诗词的惩罚,罚抄过二十八遍。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哪怕整宿不休息也要完成孩子批改的作业。这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为孩子作表率。”就是这个约定使“孩子对学习开始有兴趣了,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每天坚持听课,坚持提交作业。”据和孩子及作者本人面对面座谈知,这个约定确实转化了问题孩子,说他具有转化问题孩子这个难题的魔力一点也不为过,确实有值得借鉴的教育价值。要“学会和孩子共同制定并共同严格执行的规矩”, 应该从该故事中借鉴六点:
1、学会和孩子共同制定并共同严格执行的规矩的基本前提是,家长做能够让孩子产生“好感”的事,取得孩子对家长的理解信任,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理论和众多家教案例都说明,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孩子极有可能不会理睬甚至反感家长提出的“约定”建议,和孩子共同约定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不少家长不注意修炼自己,只注意教育孩子,造成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长和孩子共同约定他们履约的内容,也叫和孩子相互约定,约定内容双方都认可,不是家长单方面约定强制孩子执行,也不是孩子单方面约定强制家长执行,而是双方都自觉严格执行;
3、约定内容是:家长做作业,学生批改作业,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惩罚措施,并由孩子监督完成约定的作业、批改和完不成作业的惩罚任务;
4、家长雷打不动地严格执行约定,以身作则,完不成任务时自己严格接受约定的惩罚,说话算数,答应孩子的约定绝不食言,真正让孩子感到约定的重要性,进而孩子也和家长一样不折不扣的执行约定自己的那部分内容;
5、整个约定以约束家长为主,约束孩子的内容不明显,但实际转化孩子的效果比以约束孩子为主约定,其效果有天壤之别。许多家长缺乏这种境界,所以是难以和孩子共同做出这样的约定的。
6、这个约定之所以有转化问题学生的巨大魔力,是因为:“这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为孩子作表率;
7、这个约定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和孩子共同约定规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变孩子是家长意志的被动执行者为家长是孩子意志的主动执行者。这样做会极大的增强孩子的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弃恶扬善奋发进取的内动力。
家长当学生,孩子当老师。家长当学生,孩子当老师,实际含义是家长当模拟孩子,孩子当模拟家长。不过,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 “只想学方法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进而一定要能明白,为什么这种角色互换的教育方式大多能够十分有效的教育孩子。
首先,教学相长。学校里的老师教育学生,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提高自己,同样的,作为模拟家长的孩子,在教育模拟孩子的家长的同时,所讲的内容也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所触动,使孩子有所提高又不伤害孩子本身。
其次,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
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学习方式,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学习方式,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学习方式,“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第七种学习方式,这是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很显然,就教育孩子来说,采取的“模拟家长的孩子教育模拟孩子的家长”这种方式,是属于最后一种,“教别人”,是记住所教知识最多的学习方式。家长讲孩子听,孩子“教别人”,一个是最差的学习方式,一个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所以,有教育智慧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教家长”的方式间接迂回教育孩子,而不选择家长直接讲孩子听的方式。风靡世界200多年的德国家庭教育名著《卡尔维特的教育》中就多次提到“孩子当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三,使孩子产生发奋进取内动力。让孩子教育家长,能帮助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能帮助孩子掌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合作等这些有价值的技能,能让孩子发现他们多么能干。总之,能让孩子感觉到自我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归属感,而自我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归属感都是孩子产生发奋进取的内动力源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