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下一)

(2021-09-21 16:35:35)
标签:

家庭教育

做让孩子产生好感的事

正确认识儿童

分类: 日常家教故事

家教启示:故事《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启示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教育出全面健康成长的孩子呢?启示家有问题孩子的家长该怎样转化孩子呢?做到下列几点至关重要。1做让孩子产生“好感”的事;2、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家教素质;3、学会和孩子共同制定并共同严格执行的规矩;4、家长当学生,孩子当老师;

做让孩子产生“好感”的事观察包括故事作者在内的大量家教成功的家长就会明显发现,做让孩子产生“好感”的事是家教成功家长的普遍特征。除了“爱学习,爱读书,爱学写诗”这种容易引起孩子好感的雅兴外,在大量和故事作者类似的家教成功的家长身上还可以看到,还有许多能够给孩子带来好感的东西值得家长互相学习。比如,夫妻关系和谐、信奉家和万事兴、孝敬老人长辈、热爱运动强心健体为家庭负责、有正确的家务劳动观、关心欢迎孩子的同学朋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正直诚实守信、百事勇于争先、勤奋工作、获得荣誉;助人为乐、和蔼可亲、热心公益事业;仗义疏财、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琴棋书画写作、讲秩序、讲整洁、讲卫生、言行举止文雅等,这些崇高品性及其带来的成功都能为孩子带来荣耀崇拜和好感。“好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敲门砖,有了他,你就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使教育孩子的措施或转化问题孩子措施有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可能。相反,从问题学生的家长身上会明显发现,他们的学生之所以成为让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懒散颓废、吃喝嫖赌、打牌酗酒、自私狭隘,性情粗暴、夫妻不和、无恶不作、低级趣味、愚昧无知、俗不可耐、投机专营、弄虚作假、无可救药等恶习在这些家长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有这种德性的家长还想讲大道理教育孩子学好,孩子对此第一反应可能就认为家长是虚伪欺骗,于是就会刀枪不入,就有可能不论你说的正确与否,孩子都不听,甚至讨厌逆反。孩子讨厌逆反还算是好的,最糟糕的是孩子模仿家长的恶习,不相信真善美,只相信假丑恶,他们认为靠弄虚作假可以得到一切,蔑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最典型的具体表现是问题学生在考试中总希望靠作弊取得成绩而不好好学习。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家教素质。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包括众多让孩子产生“好感”的事,还有许许多多育儿的理念和具体技巧,这些事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比如故事作者所言理念和做法:“生活中我尽可能给他更多的体贴和温暖,不急不躁,做到:不嫌弃,多理解;不指责,多鼓励;少数落,多交流。用心沟通,用情沟通,用爱沟通。身份平等,真正做朋友。”这其中显示正确的儿童观的问题,作为一位农村家长能有如此宝贵的儿童观难能可贵。其中哪一方面真正做到都不容易,都是“需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家教素质”才能做到的。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不通过大量的修炼端正儿童观,就套用别人的教育方法,效果往往非常不理想就是这个原因。正如家庭教育专家郑委老师一再强调的家庭教育六步走:“修行自己,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奉献社会,热爱生活,教育孩子这个步骤去成长,你的家庭自然而然就达到这样的状态,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只是愿意坚持的人太少太少太少,总是急着跳过前五步,就只想到践行第六步,结果哪一步都走不好。”

郑委老师的家庭教育六步走,其中前五步都纯粹是家长需要做的所谓“能给孩子带来好感的事”。其中“修行自己”就是“需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家教素质”。不仅需要家长通过学习学会多做能给孩子“好感”的事,取得 “家长教育孩子的敲门砖”,而且正确的儿童观也是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儿童观是正确认识儿童的学问。只有认识儿童,才能了解儿童,只有了解儿童,才能理解儿童,只有理解儿童,才能正确对待儿童,只有正确对待儿童,才会有具体的对待儿童的正确态度和具体的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正确认识孩子也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多做能给孩子带来“好感”的事纯粹是家长要做的事,事关身教,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则是亲子双方要做的事,事关教育观念和言教。前者虽然很重要,但后者也必不可少。虽然家长做了不少能给孩子带来“好感”的事,但如果家长教育观念有问题又“不会说话”,也有可能做出伤害孩子的蠢事。这方面的案例在教师群体里较为常见。

从故事《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关键情节来看,作为家长,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关于儿童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教育家所给出的版本也不尽相同,笔者最认同的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成果.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中给出的版本,其中有六个基本点:

1、孩子是人,是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不是动物,给饭吃就行了,他们有人格,需要尊重。

2、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但也应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

3、孩子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孩子主观的过滤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强迫是不行的,单凭家长主观安排也是不行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孩子是有潜力的人,不能把他们看死了,要用发展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强。

5、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让他们锻炼,让他们逐步独立,让他们在风雨中,挫折中成长。

6、孩子是有差异的人,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差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兴趣差异,要注意孩子的情感、意志、能力等等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要一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