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字的研究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一个“辰”字被列了三个条目:其一,地支的第五位。其二,1、日、月、星的统称:星辰。2、古代把一昼夜分作十二辰:时辰。3、日子;时光:良辰美景;诞辰。其三、1、辰州。2、姓。
显然,今天的“辰”,其含义主要是“日、月、星的统称”,古人以日、月、星在天空的位置来分岁月、定时间,所以,“辰”的引申意义为“时间”、“日子”,倒也顺利成章。然而,在表示“日、月、星的统称”的“辰”字中,怎么没有象征日、月、星的符号?
于是,我查了《说文解字》。《说文》的“辰”字条如下:“辰
于是,我登录了Chinese Etymology网站,查了“辰”的古文写法。在古代,“辰”是一个常用字,它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写法都很多,现举一些例子:甲骨文:http://s5/bmiddle/006vSJxyzy77QDTDn0w54&690”来表示犁。结论:在“辰”的甲骨文、金文写法中,其含义应该是“耕”。
那么,“辰”的篆文写法“http://s4/bmiddle/006vSJxyzy77QDZMs3p33&690”字中一定含有犁的图形,于是,我就到网上去搜犁的图片,当我搜到下面这张犁的图片后,我的一切疑问都消失了。见图。
http://s10/bmiddle/006vSJxyzy77QE30KFP89&690
原来,“http://s14/bmiddle/006vSJxyzy77QE8r47z0d&690”均象一把倒转的犁:犁铧在上,犁的扶木和牵引木均朝下,其中扶木在左,牵引木在右。而“土”或“二(ní,是泥本字)”则表示被犁铲起的泥土。结论,“辰”的确是“耕”本字!
不知什么原因,“辰”被借去表示地支的第五位后,就逐渐失去了本义,在“辰”失去本义后,人们另造了一个“耕”字来继续表示“辰”的本义。那么,“辰”又是如何变成“日、月、星的统称”的呢?
原来,每到农历三月初,在黄昏时分,房星就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这标志着春天来了,这时,阳光更明亮,气温回升,植物开始萌发、生长,若下雨,则会有春雷震响……这一切,均意味着春耕春种就要开始了,对于属于农耕文明的每个人来说,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古人造了“曟(http://s1/bmiddle/006vSJxyzy77QEc9BfO60&690)”字,“曟”后来被简化为“晨”。即:“晨”本指房星。《说文》对“曟(晨)”字的解释是:“房星。为民田时者。从晶,辰声。”其实,在“曟(晨)”字中,“辰”不仅表音,还表意:房星是辰(耕)开始的标志之星。
“曟(晨)”的引申意义是早春三月,所以“曟(晨)”含有“早”意:早晨。“曟”被简化成“晨”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后来的人们将“晨”理解为“日出东方之时”,于是,“早晨”的含义就演变成了今天人们所理解的那样,进而,“晨(曟)”就失去了本义。当“晨(曟)”失去本义后,人们把“曟”的本义转给了同样因失去本义而专作地支第五位的“辰”字,所以才有“日月星辰”之说。现在,再回头看看《说文》对“辰”的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从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
我已经讲清“日月星辰”的来历了,下面,我将讲一讲“時辰”、“良辰美景”的来历:
古人发现:春天耕种的时间性很强,若在某一日子以前完成耕种,农作物会长成熟,到时会有收获,若耕种的时间晚于某一日子,庄稼会出苗,也会抽穗,却不结籽或只结瘪籽,这样,虽种却没有收获。古人把这一现象叫“失耕”。一旦大面积失耕,就意味着因人祸而造成了饥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西周开始,国家就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观天象、推日历、定农時。随着朝代的兴替,机构的名称在不断变化,但这个机构却一直存在着。所以,“時”的本义为:寺(官府)规定的、该做什么种类农活的日子。由于“辰”含有了“曟”意,所以,“辰”就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時”,所以才有“時辰”之说。
附:
(一)如果官府及时、准确地向所治农民传授了“時辰”,而农民仍然“失耕”,官府将对负有“失耕”责任的男人进行严厉的处罚,这种处罚叫作“辱”。“辱”含有“可耻”之意。古人因其他原因受刑叫作“责”或“罚”,受“责”受“罚”并不可耻,例如:孙膑受刑并不可耻;司马迁受刑也不可耻;甚至做盗做贼被官府抓住后受刑也不可耻,唯独因“失耕”而受刑叫作“辱”,非常可耻。
(二)当我讲完了“曲”和“辰”的本义后,“農”字的写法来历就一目了然:曲(掘)和辰(耕)之类工作的总称叫作“農”。
参考资料:Chinese Etymology 网站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拥有著作权。欢迎引用本文,但一定要注明引文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