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常谈》导读

(2024-01-25 16:45:20)
标签:

365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写于1938年,旨在介绍普及中国经典文化,是配合当时的国文课教学写的,拟想读者是受初中教育以上的青少年。自1942年初版以来,这本书不断重版,很受欢迎。现将《经典常谈》收入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而且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师和学生会感到困难较大。不过,比较“深”的书也是可以“浅读”的,若纳入教学,要求就不妨降低一点。同时,应当鼓励学生适当读一些高于他们认知水平的书,他们跳一跳还是“够得着”,这叫取法乎上。读 “深”一点难一点的书,更考验阅读能力,拓展眼界,增加读书的成就感。

     通常我们提到传统文化,很快就想到中小学诵读的唐诗宋词,还有那些古文,还可能想到诸子百家,四大名著,等等,印象是零散的;再细究,就难免有些惘然。这不奇怪,很正常。然而,在学过许多古诗文之后,想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清晰而简明的了解,怎么办?一种办法是,读一些比较普及的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等等,然后顺藤摸瓜,再找一些有兴趣的经典来读。另外,就是反过来,从一些经典的阅读入手,从点到面,逐渐拓展开去,更为具体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理路和历史状况。两种办法都行,可结合进行。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是指导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他在序言里说,写此书是为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向导”,介绍古代主流的文化典籍,指点阅读门径,让年轻人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不至于惘然无措。

      当然,对于现今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们不一定还有机会去读那些经典,但这种“向导”式的普及读物,起码可以带领他们走进“古代文化博物馆”,对代表传统文化的那些主要的书籍,有一个粗略的巡视。《经典常谈》入教材,已引起社会上的注意,有些家长也找这本书来读,这对普及传统文化典籍的常识,大有助益。

     《经典常谈》的“常谈”,让人想起“老生常谈”,意思是挺普通常见的说法。这自然是谦辞,其实《经典常谈》对于引导普通国民的经典阅读,是一本很简明实用的书。

    《经典常谈》选择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做简要的介绍,“以斑见豹”,一窥古代文化现象和古人的思想智慧。全书共分十三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和《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个排列大致依照传统典籍分类“经史子集”的顺序,其中也略有变通:把《说文解字》放在首位,将“小学书”即文字考据置前;末尾只做“诗”“文”两篇,不是集中讲书的,而是梳理作家作品源流,类似文学简史。《经典常谈》讲述重点是古代典籍,以“书”为“点”,以“点”带“面”,再将若干的“面”联结,呈现中华传统文明的基本样貌。读《经典常谈》,要注意这个结构特点。

      朱自清对每部经典的介绍,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普通读者需要掌握的国学基本常识,去讲清楚经典的内容。比如,《四书第七》一章,就从人人皆知的“四书五经”这个说法讲起,先介绍包括哪几种书,古人是怎么把这些书当作私塾教材用的,科举考试与“四书”有什么关系,“四书”的版本有过哪些变迁,又怎么升格为“经”,等等。接着,介绍古人怎么读这些“必读书”,把书的内容及在文化史上的位置讲清楚,同时又把现代人读这些书如何入门和进阶带起来。朱自清建议,可先读《大学》,因为《大学》提纲挈领,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是循序渐进的,都切用民生日用,适合初学者入门。而《论语》《孟子》可以下一步读,因为多是应机接物的“微言”,记述顺序比较散,初学者领会比较难。《中庸》更是“孔门心法”,难一些。这就交代了这几部书读的顺序和各自的特点、要点。接着,多一点篇幅更具体介绍《论语》《孟子》,提示阅读时多注意做学问做人的“节目”,诸如“君子”“仁”“忠恕”“择善”,等等;点明《孟子》的要津是“修养”与“哲理”,与《论语》比较,更有善辩的“英气”。最后简单交代版本变化,着重讲朱熹在“四书”的考订和阐释方面的得失。其余各章大都是采用这种“述学”的方式:择其要点,概述有关经典的必要知识,交代读法。

     《经典常谈》是通俗的知识类读物,深入浅出是一大特点。“深”是底蕴,而其处理古代典籍的思想方法,以及很多观点的提出,多“采择新人近说”,是站在学术前沿的;对前贤、同辈的不同观点亦有权衡、抉择,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和判断。这样一本小册的学术价值并不因其“对中等文化普及性质”而降低水准,“果无深切著明的了解是不能写出这种深入浅出的文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