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中国史书的必备前提之一——搞懂史书中的数字

(2018-11-27 09:58:15)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娱乐

分类: 读书有感

我想,当西方人学懂了汉语汉字,开始研读中国史书,成为第一批译者和汉学家之时,在面对中国史书中的数字时,必定闹出不少笑话。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数字“万”的运用非常多,尤其是在涉及到战役描写之时,但实际上这个“万”字仅仅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取的整数,跟真正的数量单位“万”肯定是对不上的,此外,中国史学家普遍的文笔太好,兴之所至,随意夸大数字也是有的。

比如,在长平之战中,在战争结束之时,“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据当代历史学家考证和人类学家的推算,长平之战时,各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赵国又是排在秦、楚、齐后面的中等国家,撑死不过300万人口,如何能派出40万大军?假设真的有40万大军,需要多少人运输粮食来保证前线的补给?要知道,2000年后的解放战争中,100万解放军渡江,支前的民工数量都要在100万以上,也就是说,后勤和前线部队的比例要在1:1以上才能保证不出问题,假设战国末期赵国的小推车跟解放战争时期一样厉害,那也要再来40万人运粮,这可能吗?

再看一个例子,史记中描写楚汉争霸的垓下之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

你看,两边的兵都是齐整整的数字,合计40万,再加上40万以上的后勤,总数妥妥的过百万,可秦汉之际饱经战乱,人口比战国末期实际上是下降的,总人口不过1500万左右,哪里能招募到这么多军队?自然只能是虚数。

数字的不精确,自然对还原当年的事件造成极大的困难,此外,由于中国古代对诸如“九”、“六”等数字的钟爱,所以不可避免的在史书中留下印记,所以研读史书,遇到数字时,尤其是“万”、“九”、“六”等等,要用逻辑先推导一下,千万不要马上信以为真,否则,必然是要闹笑话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