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文观止》心得体会144

(2023-12-22 10:11:48)

一百四十四、读《晁错论》宋文    苏轼

 

1、部分原文及二吴之评。

(原文宋体,二吴之评楷体)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数。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以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惜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以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 己欲居守,而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矣!

 

此篇无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有写错罪状处,有代错画策处,有为错致惜处,英雄失足,千古舆嗟,任大事者,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

 

2、拙感孔见

论的公允,但觉稍苛刻于晁。

此论的开头段绝妙,先明确提出了平安时期的隐患是国家治理中的难题。只有贤能的人能看到这种隐患,意识到不治理的危险。紧接着就提出,这种提前治理的行为,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意识到必要性,会反对,所以很艰难,很有风险。这个立论,实际上是为晁错的削蕃策说肯定话的。

后面对晁的指责,一是批评晁提出和实施削蕃策时,不充分考虑困难,不设想应付困难的方案;二是当七蕃叛乱时,自己没有措施,不能首当其冲去解决。要说这两条也算公允,但汉景帝是不是也有责任呢? 既纳削蕃之策,纳前料到诸蕃会反吗? 反之后,不也没决心继续推行已定之策吗? 按文臣安邦武臣平乱讲,文臣晁错是没有带兵平七蕃之乱的能力和权利的。

 

3、感事学吟 -读《晁错论》

孤木岂撑厦,群僚得罪多。

献谋无预困,枉直梦南柯。

明主权衡弃,忠臣佞谄讹。

削藩身后凯,朝野浩悲歌。

2023-12-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