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心得体会138
(2023-12-15 09:01:23)
一百三十八、读《辨奸论》宋文
1、部分原文及二吴之评。
(原文宋体,二吴之评楷体)
“事有必至,理有因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 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 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介甫名始盛时,老苏做辨奸论,讥其不近人情,厥后新法烦苛,流毒环宇。见微知著,可谓千古观人之法。
2、拙感孔见
先说在前,我没读过苏洵的多少文,况且千年来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岂能是浪得虚名? 我本来没权利评论他。但仅就此文讲,确实让我感到不佳,不是在讲理,是在胡搅蛮缠了。
老泉先引山巨源,郭汾阳评人之语,先肯定说“其理固有可见者”,因有史实,不得不承认。后否定说,若不是君错,岂能如此?“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而且明显地是这段文字是为末段贬王铺陈。
老泉应该明知,山、郭二公论人的前提,是在当时的君臣纲治条件下得出的,你是百年或几百年后的人,回头看,却提出如果当时君明,所评二人会为害吗?论史须就史,岂容用如果、假设等推而论之,而证明自己的见识高?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末段文字,千年来真伪之争众说纷纭,但是针对王安石,这一点是统一的。老泉年长于王安石,才不及王安石,而这段文字贬王拟之为刁、易、开之流,唯恐众人不信,而又云: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 大有为阻王而不惜自毁其誉的献身精神。
至于“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史传王安石面黑性拗,未仕时贫困而不忧,名动朝野。老泉此段,简直是一幅富笑贫,官藐民的面目,咬牙切齿之态,宛然如见。
老泉本色文人而已,荆公实有经纬天下之才,仅就文才,老泉亦逊于王,何其如此相轻相毁?一言蔽之,诋高人,乃自高之捷径也。当然,如果此文是他人托老泉之名的伪作,则老泉还是大家君子了。
3、感事学吟 -读《辨奸论》
论人慎浪言,博引幻推繁。
意气书生烈,蒙尘雄杰冤。
乾坤调鼎事,燕鹊仰天喧。
千载几贤相,妄知青史翻。
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