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心得体会67
(2023-09-12 10:30:24)
六十七、读《伯夷列传》汉文
1、部分原文及二吴之评。
(原文宋体,二吴之评楷体)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王者大统,传天下者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崇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如此饿死。…仲尼独荐颜渊…而卒蚤天…盗跖杀不辜…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若至近世,…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於后世哉。”
传体,先叙后赞,此文以议论代叙事,篇末不用赞语,此变通也。通篇以孔子作主,由、光、颜渊作陪客,杂引经传,层闲叠发,纵横变化,不可端倪,真文章绝唱。
2、拙感孔见
我的拙见,太史公并不赞伯夷、叔齐、由、光之流。一是“王者大统,传天下者若斯之难也。”尧考验舜,舜考验禹都历十年以上,岂有私传于由、光之说? 二是孔子为伯夷、叔齐序列古贤,说夷、叔义不食周栗饿死是:求仁得仁又何怨!而夷、叔临死作歌,言无归,太史公问:是怨邪非邪?
历史岂可逆动!太史公最后结论,由、光、夷、叔等是“得夫子而名益彰”而已。“里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不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人哉。”
3、感事学吟 -《伯夷叔齐传》
世事时轮进,新生伐旧骎。
愚忠何有补,从义乃明寻。
孤竹存无返,首阳藏逸深。
千秋论气节,只恐错弹琴。
202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