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心得体会68
(2023-09-13 15:30:51)
六十八、读《管晏列传》汉文
1、部分原文及二吴之评。
(原文宋体,二吴之评楷体)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终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鲍叔不以我…。吾尝…,鲍叔不以我…。吾尝…,鲍叔不以我…。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其在朝,危言…危行…顺命…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伯夷传,忠孝兄弟之伦备矣。管晏传,于朋友三致意焉。管仲用齐,由叔牙以进,所重在叔牙,故传中深美叔牙。越石与其御,皆非晏子之友,而延为上客,荐为大夫,所难在晏子,故赞中忻慕晏子。通篇无一实笔,纯以清空一气运旋。觉伯夷传犹有意为文,不若此篇天然成妙。
2、拙感孔见
我觉得二吴所评有道理,管仲,晏子都很了不起,但管仲遇明君,晏子遇愚君;管仲得朋友鲍叔之举,主政时亦以鲍叔相辅。晏子无朋,在朝时以危言、危行、顺命、衡命来辅佐三朝昏君,难度更大。晏子荐贤一是越石父,素不相识之人,见而知其贤,救而荐之;二是御夫,知其闻过即改,荐之。太史公借孔子言,表达了对管仲不图大业,只追小霸的不满。
3、感事学吟 -《管晏》
管子遇桓公,尊周霸业雄。
惜无环宇志,慨不九州同。
晏相辅君弱,齐庭延国功。
阴睛时所异,何必论高崇。
20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