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老人专车”
(2020-08-30 15:32:43)
笑对“老人专车”
郑殿兴
在上午八九点钟之后的(北京)公交车上,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一景:乘客,几乎都是六七十岁老头、老太太!那一天,一老者“触景生情”了,大发感慨了:“瞧瞧嘿!一水儿的老头、老太太——都成‘老人专车’了!”大家环视一番,大家哈哈一笑,大家继续聊天了:他说他,去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买点儿菜;她答她,到新发地割几斤肉……我笑着,想着:是呀!“老人专车”现象,很有些普遍性了:这时段公交车的老年乘客,就是少点儿的,也得有一半了吧?
“老人专车”,“三个因素”促成的。曾经的计划生育国策,在显现成绩的同时,另一面也早已显现了:“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8月22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载《国家统计局: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老人,不能全都窝在家里吧?党和政府懂老人、爱老人,到了年龄就人手一卡(免费乘车、游园“敬老卡”),忒好、忒棒了呀!需要时用一用,忒正常、忒合理了呀!老人们的唯一儿或女,多已成家、自立了,多无后顾之忧了……如此“三个因素”,老人与公交车自然就“亲密无间”了——“老人专车”,由此应运而生了。
“老人专车”,“两个需求”是动力。首先是物质需求,或曰购物需求。譬如,今天几乎一车人到新发地购物,就是个例子。倘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学“四环节”说,老人的购物(即交换及消费)占其一半了。实现如此需求,也是潜在贡献了:按物美价廉原则去购物(比零售市场便宜三成甚至一倍多……),老人参与交换、消费了,(无形中)还“平抑物价”了;公交车呢,空车跑来回现象(几乎)难见了……满足如此需求的过程,就是获取多种经济效益的一举多得过程啊!
物质需求之外,精神需求更多了。“老人专车”上的老人,动机、目的之一是参与文娱活动——亦可谓之动力、持久动力了。他们呼朋引伴,乘车一块儿到公园去溜达、去放歌、去打球、去“嘭嚓嚓”(跳舞)——俩钟头左右的潇洒,烦恼甩掉了,心情愉快了,友谊加深了……如此老有所乐,精神需求满足了,政治效益立显了。至于,那些乘车到图书馆看报、读书,或到亲友家探视、访问的老人,笑呵呵地去,笑呵呵地回,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政治效益,就更在其中了。
“三个因素”“两个需求”,是“老人专车”形成、持续的条件与环境。有识者尤其是有识的领导者,面对给老人“发钱”、取消“敬老卡”的别样儿声音,从未动摇、犹豫过,一直让“老人专车”畅行无阻——夕阳红的日子,越发有滋有味儿了。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如此共识:老人的免费乘车、游园,是对他们过去所做贡献的肯定,是满足老人多样需求的合理举措——综合效益,或者说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比给老人“均等”发钱好得多、多得多!
再说了,老人的那点儿问题,没啥大不了的。老人没急事儿,大早上挤公交的有几个?至于,争座儿的倚老卖老问题,不敢说无,却敢说极个别、极个别;再说了,古之博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神,在此也该有所汲取吧?再说了,人生在世,谁都有变老的一天……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想一想,生活在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该笑对“老人专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