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绵羊”引来的N多思考
(2020-09-07 21:23:55)
“小绵羊”引来的N多思考
郑殿兴
读了《“小绵羊”就是“好孩子”?》(2020年第7期《杂文月刊》;作者张桂辉),立时就产生共鸣了:“小绵羊”问题,真的是个问题了,真得关注一下了……
在文中,张先生对“小绵羊”的表现、“小绵羊”的形成环境——尤其“小绵羊”危害之言说,全面而深刻:“只会言听计从,不会独立思考的‘好孩子’,是父母旨意的服从者、成人命令的执行者。从小失去选择自己成长的权利、不敢发表不同意见的孩子,只能活在唯命是从的氛围里,除了优厚的物质条件,没有独立的人生可言。试问,养成‘顺从’习惯的孩子,长大后走上纷繁复杂的社会,何以独立、何来自信、何来尊严?更遑论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英勇抗争。”
如此之言,决非空言、乱言。前几年,因乘客与公交车司机争吵、撕扯,导致了重庆一辆公交车坠江……面对悲剧,我们不能不忍痛直言了:车里的乘客,就是“长大后”的“小绵羊”啊!他们一个个,都信“沉默是金”、都不“管闲事”,都怕树叶砸脑袋——都不“挺身而出”,便都“同归于尽”了。当然,这些“长大后”的“小绵羊”,不好再叫“小绵羊”了——称之“沉默羊”,才贴切。
更让人无语的,还有呢。前些年,某地一石膏矿6名矿工深埋地下了。可“当地”,竟嫌搜救费用高停止了救援(每户赔3万元了事)!出事的家人,5户竟然签字了,只有一老农说不,“在集市上鸣冤”……接续救援27天后,终于上演了六名矿工同时得救的喜剧!此时此刻,我们在向那位伟大的老人致敬的同时,对那5家……唉!连救亲人性命都不敢“挺身而出”,仍叫他们“沉默羊”不合适了——叫“缩头羊”,还是叫……随您了。
说起来,“沉默羊”“缩头羊”之外的“成熟羊”,才最可厌、可憎。小学生缪可馨坠楼后,哪些“挺身而出”点赞袁老师的学生家长,不就是“成熟羊”的“最成熟”表演吗?!他(她)们懦弱,他(她)们屈从,他(她)们变态……他(她)们总是向弱者出手、向强者示好,已成本能了!当然了,“成熟羊”,应是那些挑头“点赞”者——“随大流”的众生,本质上,仍是“沉默羊”或“缩头羊”。
在时下,因“沉默羊”“缩头羊”及“成熟羊”而受害、受损的问题,还属于表层,还在可控范围——倘任其发展,就不得了了!苏东剧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沉默羊”“缩头羊”尤其是“成熟羊”基础上,成了气候、成了“潮流”的。可悲、可叹的是,在苏东那些“羊”的群落里,布尔什维克或曾经的布尔什维克,决非个别、少数儿。
面对种种的“羊”,我们不能不回望、反思一下了:当年,在我们批判左倾,向“白卷英雄”、“小学生日记”之类说拜拜的时候;当年,在我们欢呼改革开放,为业绩的“风景独好”忘情歌唱的时候……是否忽略、冷落了某种精神呢?有没有过“倒洗澡水,连孩子一块儿倒掉”的事儿呢?要知道,抛弃,不等于扬弃:抛弃,简单、省事且省心;扬弃,复杂、费事更费心。或许,就因抛弃、扬弃把握的不太好、不很准,便过犹不及了,便“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了。
比如说,让孩子听老师、家长的话(包括让党员、民众听党的话),应该的、必须的、一定的!但将之绝对化、简单化,就不对、不很对了。甭管什么人、什么组织,都非常胜将军,都非永远正确——这理儿,谁不懂?譬如,常州常老师——那个集“传递正能量”与“办班收钱”“打学生嘴巴”于一身的常州常老师,不懂吗?“揣着明白使糊涂”,打着堂皇的大旗去舞弊营私、去维护“尊严”、去蝇营狗苟……就是那些“成熟羊”的常规表现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拒绝组织中小学生去灭火,也可让赖宁在时下“隐形”……却不该删去规则里的“见义勇为”条款!见义勇为,有多层次、多样式——“司马光砸缸”,不就是孩子理性见义勇为的经典例子吗?“过度医疗”,非好事。“过度保护”(孩子),就好事了?“钱学森之问”“钱理群之忧”,问的、忧的,不正是教育的软肋吗!试想,那些“小绵羊”长大了,能成袁隆平那样的栋梁吗?会像董明珠那样“拼命三娘”吗?能成杨维骏那样的“反腐愚公”吗?会像崔永元那样“舍得一身剐”吗?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接班人问题都是头等重要的问题。革命自有后来人!我们,当然可以这样自信、这样乐观,但一定,不要盲目的自信、乐观——既然“细节决定成败”,既然N多思考是从“小绵羊”引来的,那么,从减少和杜绝“小绵羊”的“细节”抓起,便是当下最紧迫、最关键的课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