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为什么》为什么一路“绿灯”?
(2017-09-28 09:04:54)
梁衡的《为什么》为什么一路“绿灯”?
郑殿兴
题目有点儿啰嗦,“释题”便成了首要功课:《为什么》,是梁衡先生《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文题的缩写(下同);《为什么》在发表、转载、得奖、入选(代表作)过程中,为什么会畅行无阻一路“绿灯”呢?
这问题,一直缠绕在心头,一直挥之不去。
《为什么》在《人民日报》的名栏一露面,嚯!摘编、转载、歌吹之潮,随之而起。有名家、名人独出心裁,配合该文“再发表”还弄了个“并茂”的诗配画,真真“创意”无限了。
《为什么》参评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顺风顺水超乎了想象——得了“金奖”,还是打头的!但在《为什么》得奖受到质疑、批评后,梁衡便如此相告《北京杂文》主编了:参评此奖,不是我推送的。无奈的主编,也只好如实相告大家:参评此奖,“并非梁先生自己所推送。”
《为什么》得奖遭到了质疑、批评,梁衡先生却仍荐其入选《杂文百家代表作》——在书中,且仍是代表作的打头篇什!嘿!畅行无阻一路“绿灯”到了这个份儿,当算“完美无缺”了。
我想,《为什么》的一路“绿灯”,跟梁先生的名气,肯定有关联!但跟梁先生的身份、品级,也难说没关联吧?“党内一律称同志”的说法儿,早有了,但称同志的习惯,却一直没养成。昨晚,我偶然闻听电视剧《上将许世友》(五十年代的)警卫们对许世友一嘴一“老许”……让我真有点“拍案惊奇”了。
当年,在区委宣传部工作时,有同事的“怕见官”,真不是装的。我的上级即一位区委副书记,亦曾笑着对我有过如此直白:“跟我这么说话的,也就是你吧。”
那时(及现在的)我的说话,皆为同志式呀!类似“老许”、“老许”那样的“没大没小”,绝对没有过!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干部的上下级关系,理应是亲切的同志式——“同志加兄弟”的那种同志式关系!尊上,必须的,但决非是“下卑”的“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甚至一副“贾桂相”。
过去的人代会上,有代表喜说“学习”报告而非审议报告不很“主人”的问题,媒体刊载过、批评过。当下呢,“学习”之说没了,但 “学习”心理的消除、彻底消除,怕得有个不短的过程。一些人包括一些文人,主人意识、审视目光、责任担当的极度缺乏,与这种“学习”心理包括更加广义的“学习”心理,很难说没啥关联吧?
如此“习俗”下,不坚持标准、不讲原则的“从上”及“从众”,不当“出头鸟”坚守“沉默是金”者……有时竟也能成“主流”——辽宁省的塌方式贿选,不就是典型一例吗?某些报刊编辑、某些评委……在这种“习俗”浸染下,一以贯之的审视目光、是非判断力, “贯”的也就不那么顺溜了。
梁衡先生是新闻出版界大人物,《为什么》又发在(唯一的)大报上,在有些人看来,就这两条儿,《为什么》就精品无疑了!即便,有人看出了“硬伤”,至大腹诽一下儿,完事。郑重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谁冒那个傻气、惹那个麻烦呀!所以呢,迷信名家,加之“唯上”、“畏官”之习,便成了《为什么》畅行无阻一路“绿灯”的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但是,对《为什么》入选《杂文百家代表作》,我却愿持另一说、另一解:为争论的继续,为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嘛!因为主编们知晓《为什么》“引起过很大的反响和争议,促进了某种问题的解决。”(见《杂文百家代表作》内容简介)。如此背景下,既然梁先生非把《为什么》荐为自己的“代表作”,“代表”一下儿又何妨?这,也算一种兼收并蓄吧?即便此举有点儿冒险,但只要有利于“某种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这个险值得冒哎!
但《为什么》的入选,到底是露脸还是露丑?这个,您知,我知,他知——明白人都会知晓的。
补遗:我清楚,我很清楚,我极其清楚,以这样的题目著文,得罪人、更加得罪人,是定而无疑了。但为了……进步……进步,总得有人开第一腔吧?总是“观望和退缩”,还叫弄杂文的吗?索性,就继续“不成熟”吧,当一回道出“皇帝新衣”真相的小男孩儿……尽管,我已是七十挂零的糟老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