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衡为什么非把〈为什么〉……

(2017-08-07 09:06:04)

 

梁衡为什么非把为什么……

 

郑殿兴

 

只因这题儿——《梁衡为什么非把〈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忒长了,没法子,只好将之缩写、改写成了这样了。

杂文代表作,是具有时代意义、最能体现作者水平、风格的佳作、杰作——最起码,也该是无硬伤之作。但梁先生,非要把论证有误、硬伤明显的杂文《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作为自己代表作,为啥呀?

就因这篇杂文获得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金奖(且打头)后,遭到了质疑、批评,在其无话好说、无法反驳情况下,便以入选“代表作”这样的“行为语言”,来表现观点、立场及蔑视态度了:你说有硬伤就硬伤了?扯淡!我就是要说它好,就拿它作为代表作了(2017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杂文百家代表作》,汪金友、雷长风主编),怎么着吧?

唉,我能怎么着?我敢怎么着?只能在网络在自媒体上继续嘚啵嘚啵呗。

前几年,梁衡先生的《洗尘》在“鲁奖落马”了,说“是书中的一篇文章《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愈见光辉的灵魂》惹的祸。”此文有没有问题,有多大问题,我没看,或者说没细看,不敢妄议、妄断。但梁先生,却将此文视为精品之精了!两年后,此文不就获得了首届“西北文学奖”(散文唯一的)大奖嘛!在颁奖会上,梁先生还美滋滋地致了答谢词——本是山西人(华北地区)的他,大谈、特谈的重点之一,竟是获这个奖的(地域)正当性。

《洗尘》,不是因《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愈见光辉的灵魂》被你们拒之门外吗?如今恰恰是此文,获了“西北文学奖”散文大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好!忒好了啊!!你们(至少是“鲁奖主持者”)睁开、睁大双眼看看吧:你们说不行的,在这儿却是行!行!!行……

此类“行为语言”,似已成了梁先生习惯。

您看,面对《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获奖的批评声音,梁先生直接来个代表作的干活,以此之“行为语言”进行宣示了:《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无可挑剔的精品嘛!在书中,它还是“打头”嘛……唉,我的《梁衡为什么不吭声》之“不吭声”,似都不很确凿、准确了。

在此,对《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的硬伤,用不着重复啰嗦;梁先生在“西北文学奖”上获奖显露的“行为语言”,我也不想评说,不想浪费时间……但这杂文“代表作”显露的“行为语言”,我却一定要说:这,是错上加错,是“任性”(姑且这么讲吧)的极度表现!此之及此类“任性”,足以说明梁先生本人和某些(只是某些!)名家灵魂深处的痼疾、皮袍下面藏着的“小”,很严重很严重啊!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获“金奖”后,继而遭质疑、批评,继而又入选“代表作”……面对如此过程,让我忽然想起利令智昏这词儿且迅即发生了联想:鼎鼎大名的梁先生,“名令智昏”了吧?明明有错,却死扛着,死扛着……我想,有识者见了,一定会撇嘴儿露出鄙夷目光的:如此“任性”,作用恰恰相反啊!是呀,梁先生的《洗尘》大作,有啥深刻的内涵、寓意,不知晓,但我却知晓:梁先生头脑及身上,都该好好“洗尘”一下儿了。

……

让《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入选《杂文百家代表作》(且打头),编者有些少识、无识吧?如此提出问题,可以理解。但我却以为或更以为,如此选编,似有编者深意在:已然发生的争论,不会因入选“代表作”而停止!相反,有此书,(会更方便、更有条件)引来更深入、更广泛的争论……倘能如此,不就(直接或间接)让《北京杂文》的“探讨问题”“活泛版面”期望得以实现,让(杂文家王国华的)“持续不懈的争论”得以持续了嘛。

只是这一回,梁先生在不利情况下,不好再用老例即“代表作”不是自己“所推送”之类,进行掩饰了……因为主编在简介里已特意强调:“这本书中奉献给读者的,就是各位杂文家自己推荐的‘得意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