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任重道远
(2022-06-08 09:49:2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读书交流活动 |
以美育人
——读鲍鹏山《好的教育》有感
刘程程
“本书是回望之作,是失望之作,是眺望之作。”这是印在书本背面的文字,我带着好奇读了起来,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开始坐立不安。
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教育的美术老师,我是幸福的,每天要想着如何带孩子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我们美术课的宗旨。读完这本书后我在想,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要追寻的真正的美呢?书中说,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
那么首先文明是什么呢?我认为文明是礼仪、是制度、是知识、是思想,归根结底是文化。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鲍老师说,落到实处,就是进入基础教育教材。是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带领孩子们在文化里浸润的重任。这不是往学生身上不停叠加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启迪心灵的智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体味寓意、探究价值中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通、协调、交融,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尤其是作为美术老师,更是要明白到底什么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在美术课堂上,很多人都认为教会孩子一些技能的同时让他们还算愉悦地过完40分钟就行了。是的,做到这些是好的,但这只是停留在表层,我认为往深层次来说,孩子们在课堂上浸润到的美可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是丰富的、耐回味的。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深度感知的渴盼。
一直以来我家中恭恭敬敬地摆有两本书,《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这是我上大学时期贯穿四年的课本。我的大学很普通,我的课本也寻常。只是毕业后,我依然珍藏着,虽不经常翻阅,但每次捧起来查资料的时候我都仿佛穿越千年,在艺术的长河中洗涤心灵。以我们中国美术史为例,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打制石器,随着彩陶、编织、牙雕、玉雕、壁画、岩画等艺术品的出现,人除了实用以外考虑到了审美,并用此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装饰自己、美化生活,这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区别于动物的人。可以说美术史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的。雕塑、建筑、书法、绘画、工艺、设计、摄影等等,无一不渗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体现着生命的延续。李政涛教授曾说,把育人放在天地自然之中,以美的方式通向人性,让人成为人。
所以,美术老师真的需要不停完善自身的学识修养,加深对美的理解,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汉代雕塑传递给我们的大气与雄浑,明代家具设计的细腻精致,唐代画卷向我们展现自信与自强,宋代的瓷器散发出的温润与典雅。透过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师生共同成长,学会中国人该有的“温、良、恭、俭、让”,获得“兴、观、群、怨”的能力。透过一件件艺术作品,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节,品位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如鲍教授在书中所说,“一个人不仅专业能力很强,而且能够判断是非、善恶和美丑,不颠倒黑白,不戕害无辜,不做强权的附庸,尽自己所能去坚守正义,去发现和创造真善美——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被称为“君子”。而我们教师不仅自己要努力成为君子,更要让学生成为有血肉有灵魂的谦谦君子。
我不禁想到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三维目标通常情况下都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何总要被放最后呢?判断一个人,判断一件事,不应该价值观、是非观放首位吗?鲍老师说传道的这个“道”字,在论语里出现了88次。作为一名老师,首先不就应该为学生们做价值观的引领吗?书中说:“君子不器,教育最终是要让人的心为这个世界上无所不在的“美”和“善”跳动。”
当然,在我们满腔热血对孩子的时候,还要靠近他们和他们共呼吸。有句话说,用充满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百里之内都是春光。这,还不够,你还得弯下腰来,和你的孩子交换欢乐和泪水。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的情绪状态如何,这是我们不管在课堂还是课后都应该关注的。当一个孩子情绪低落想不开时,我们带他看东汉的《说书俑》,那热情又滑稽的表情说不定逗得他哈哈大笑;当一个孩子总是粗心马虎,建议他多临摹下东晋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说不定会有所改善;当一个孩子胆小懦弱时,我们可以尝试让他多接触豪迈洒脱的草书,当一个孩子狂妄到天大地大我最大时,那请带他去一趟敦煌莫高窟。
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状态的孩子都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走进他,修正他的不足。有一年我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位女生,短发,高高壮壮,喜欢左顾右盼很拽地找同学聊天,但总会把衣服后面的帽子盖到头上又带点羞涩,很怪异,我提醒她几次都不理睬我,正想着怎么跟她沟通时,她画了幅画,同桌大笑说,老师这其实是骂人的,结果全班哄堂大笑。我顿了下,说不会啊,我看到的只有不同线条共同传递着美感,挺好。只是还缺少些点和面的搭配,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她继续完善。随后把画还给了她,小声跟她说,下课到办公室找我,我帮你一起把它变得更美。然后她真的带着画来了。完成后第二节课我在班里又表扬了一遍,从那以后,她在美术课堂上极少再违反课堂纪律,不再用帽子总捂着头了,也能看到她有笑容了。我想,当我们的很多道理孩子不爱听,或者干脆简单狂躁地以暴制暴,往往起反作用。不如试试美的熏陶,用艺术作品艺术地去处理,会不会能有一份意外的惊喜。
前段时间春晚中《只此青绿》这个节目脱颖而出,用舞蹈表演的形式把北宋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旷世奇作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时间惊叹声不断,仿佛那扇关闭了很久很久的艺术之门突然打开。其实我的感受挺复杂,如果你要说不清楚这个青绿色其实是用宝石矿物质研磨成碎末来上色这可以理解,但是不知道作品名字,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这幅画。五味杂陈,我想说,大中华的国宝真的不只有大熊猫啊。我认为这个节目是国家宣传部门在借着春晚这个舞台对我们人民大众进行美育的一个典型案例。
天地有大美,正是这“美”,将艺术和教育联接了起来。我们的生活中藏着无穷无尽的美,可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也可以是不计得失不计报酬的热心肠,还可以是民族英雄流血牺牲的大无畏。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义不容辞地要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中华美德,对这个国家永远深情,对我们的人民永远热爱,对未来永远充满期待。新美育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美术老师呢,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文化底蕴和思想高度,其次是技艺精湛,教学方法好,还有会创新会融合。太难了,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美育人,任重道远。只要方向正确,不管沿途多崎岖,美好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