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维)守护常识,守住为师者的责任和良知——读吴非老师《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
(2020-03-23 20:49:27)| 分类: 2020年优秀读书心得 |
守护常识,守住为师者的责任和良知
——读吴非老师《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
合肥市行知学校
吴非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前辈师长之一,再读他的书,依然如两年前听他的讲座,温厚朴实又不失犀利高远,让人信任和信服。他不是一个敢打敢拼勇立潮头的教育干将,他一生坚守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责任和良知默默工作,不计名利。此书是他在应试教育的黑暗中为我们高举的一支烛火,映照出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样子,师生都理想的教育生态是什么样子。教师要读,学校领导更要读,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最需要读。
应试教育败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吴老师说“教育重在育,教学重在学,这个过程的特征就是慢。”看一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现状吧,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追求“快”,“抢跑”,焦虑的家长和老师不给学生过程,恨不得打开孩子的脑壳子,把各种知识直接塞进他的脑袋里。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哪个知识点犯错误了就强化训练,直到训练出应激反应。从儿童开始,孩子就渐渐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哪里能期待他们长大了还有创造力?我们当老师的最怕遇到的学生就是“老憎入定”式的,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我们常常叫这种学生“老油条”、“算盘珠子”。我长期教初中,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孩子,本该朝气蓬勃,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近些年来发现课堂上这种“老油条”是越来越多。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早早的被应试训练剥夺了求知欲我们该怎样疗治他们的伤痛?吴非老师告诉我们:回归教育常识,重铸教育的人道精神,把思想的自由还给学生。吴老师举例说他小时候在课堂听课就常常开小差,老师当年教的什么可能早就忘记了,但开小差的美好过程到老了也没忘记。“没有自由的辽阔的精神空间,他就不能舒展思想、孕育创造力的新天地。”让教育和学习慢一点,允许孩子出个错,宽容他一次课堂开小差,又有何妨呢?这些都是教育常识啊!
让学校静下来,不要折腾师生,不要在名利、政绩的驱使下追求轰轰烈烈的媒体效应。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孩子”,这是吴老对教育的期待,也必将是所有学生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可是如今的现状是:各种各样的评比和检查逼得学校浮躁不安:学校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必须折腾出一个特色;学校要有成绩,保证重点学校的升学率才能保住学校在家长眼中的地位;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吸引社会关注,害怕被冷落遗忘;哪怕是小学也要开发出多少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学校必须要打造名师,逼迫老师们竞赛出成绩……吴老师严厉的指出:违反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学校被名利裹挟,教师盲从于上级指示,受害的只能是学生!我们看过《如果想走,不妨悄悄地走》一文一定深思甚恐:中学生搞个几十公里竞争,也想着要讲排场、搞仪式、制造轰动效应,渴望被媒体簇拥采访,上镜当明星,他们将来还能成为正常人过平常生活吗?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我们眼前的孩子什么样,未来的社会就是什么样。教师要带头守住底线,不被过于功利的世风腐蚀,恪守师道,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职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不改变自己的职业操守,沉潜于教育教学的探索,最终获得精神的愉悦。
当老师自身要会学习。
吴老师说:“我是教者,就必然要会学,自己不会学怎么去教别人学?”吴老师提倡终身学习,惟进步不止步。因为时代在进步,教师的自身知识和能力必须实时更新,不学习是可怕的。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路走来,深刻的感受到“不学习即淘汰”的残酷性,比如电脑一开始普及,我们是极不情愿学习的,觉得幻灯片很好啊,用得很顺手。可现在从城市到乡村哪间教室里还有幻灯机呢?我曾掌握了一手极好的钢板刻写蜡纸的技术,给学生印试卷,现在不会使用复印机你就抓瞎了!这是看得见的实物改变,看不见的知识更替、思想变化也是一样日新月异。和我一个时代的同事们,许多许多已经退居二线或转了工勤岗位。我很希望自己能像吴老师一样在一线讲台站到退休,甚至退而不休,那就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了。哪天停止了学习,精神生命也就停止了生长。吴老师提倡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很擅长向身边人学习,听年轻老师课他总能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认真观察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孔子主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啊!吴老师提倡教师读书要杂,要广博。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固然重要,但学生将来会进入社会各个方面,教师一专而多能,对学生来说就是特别的幸运。如同吃食物,不偏食不挑食,各种食物都尝尝,营养更全面身体更健康。吴老师提倡读书要守得住寂寞。热闹的地方没有风景,叫喊声中难有思想,让自己在清静寂寞中读书思考,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总之,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一个自觉的学习者,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的常识之一:一个自己不爱读书的知识分子怎样去引领孩子爱学习?
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是教育的最基本常识。
吴老师说:“我不太在乎学生是否考高分,也不太在乎他们将来是否成功,但如果他们有人格的缺陷,作为教师我是很难堪的。”反观当今社会上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当初不都是学校里班级里的佼佼者,老师们眼中的骄傲吗?恰恰是他们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教育者必须反思,深刻的反思。吴老师很细心的提醒我们:在学校,不要称呼学生为“孩子”,因为学校不同于家庭,学生在学校需要平等的受到尊重,也学会尊重别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像在家庭里当孩子一样任性。老师称呼学生为“孩子”是出于“爱生如子”的亲切,但有可能淡忘了作为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责任。当我看到书本214页的一个细节时,我的心里猛然惊醒:原来如此!吴老师在评奖作文时想把某同学的作文当众读给大家听,他提前征询该生是否同意,得到的答案竟然是不愿意,吴老师非常意外,但立即尊重她的权利,就放弃了范文朗读。“课堂要尊重每个人,民主意识和自由思想应该在课堂上培育。”我两年前的一个教学事故历历在目:我第二天将要作文评奖,提前一天将评出来的十佳作文贴在墙上,一是表彰一是供大家学习,一个叫婷的女孩看到自己的作文贴在墙上,突然发疯,把自己的作文扯下来撕个粉碎,歇斯底里的跑出教室,吓得我和班主任莫名其妙的忙了一个下午都没有处理好这次意外事件。我们也一直认为是这个学生乖戾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吴老师告诉了我原因:你尊重她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权利了吗?你发表她的作品征得她的同意了吗?不要以为你想当然的都是对的。
吴老师的书,读后总是有特别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吴老师近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常识,用责任和良知撑起了一个大写的“师”字。我辈后行,当不负先生期望,即使在应试的泥潭中挣扎,也要守住底线,心中有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