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波)读《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

(2020-03-22 14:05:42)
分类: 2020年优秀读书心得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

王波

假期无事拜读了吴非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一书,吴老师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的精髓,奈何腹中无墨,书中精髓领悟未及一二,但仍然让人震撼。用哲学视野看教育的高深和宽广让人惊骇,领略皮毛之余对吴老师关于“在实践中反思——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逃离恐惧”让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们的教育居然让学生产生恐惧,甚至让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琢磨老师的意图来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这是一种多么畸形的现象。任何事物不能只有一个答案,虽然学生的课本中也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类的课文,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给学生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我们向学生段将答案塞给学生。有位孩子语文素质不是那么理想,有一回在一位名师大型的公开课上,孩子的发言居然那么有条理。我们将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了一场展示课,演示课,这是对教育的亵渎,这是领导层不应该宣扬和骄傲的事情,反应为此感受到羞耻才对!为何领导们,专家们,对特别有条理,秩序特别井然的课堂情有独钟并大加赞赏呢?我们平时的课堂也是这样吗?学生不应该有交流和探讨吗?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需要思维碰撞的时候,我们秩序尽然的课堂如何保证这些珍贵的思维风暴刮出温柔的春风来?

说到这里,我们想起校内平时参加评比的展演课、比赛课,赛前的磨课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彩排?是演练?是谁的彩排,是谁的演练?是谁给了这些人权利用学生接受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的时间拿来为个人的展演来反复上已经上过的课程,并且做出一副欣喜若惊的模样来配合老师回答已经会了或者事先制定的问题来达到预定的课堂效果的?这些学生是成就了老师获奖的垫脚石,还是成了优化课堂进程中的牺牲品?学生在这种课堂上究竟能否有收获,或者付出的时间和获得的收获之间的效率究竟如何,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事。

家长负责保护、哺育和教养孩子,不要让家长做不是他份内的事;教育更需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影响熏陶孩子;一燕不成夏,要关注每个个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任性,不能习惯于被恭维,不能用虚假的幻觉证明自己的正确,要直面问题,迎接挑战;注重反思,时时省察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勤勉工作,维此才有尊严,也要注意休息,休息要有灵性,生命需要休憩,灵魂需要等待;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创建学习型班集体。

在教育中,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奋进不懈,意志坚定,勤于实践,求真知做真人,千万不要唱高调玩虚无;成长源自挑战,创新源自质疑,真知来自实践,感悟来自思考;教师有灵性,学校才灵动;阅读使人心胸开阔眼界高远,情趣优雅;执着追求有理想,业务过硬有境界;素质就是不用提醒,而教育就是唤醒提醒;如果一直只用别人的标准认识自己,将永远改变不了自己是“二手货”的境地。教师教学不拘成法,但要恪守底线;以霹雳手段以显菩萨心肠。学生读书时你也要读书,每个教师不但要带课,还要带好课,当然包括校长,况且,校长本来就是教师。只有教师素养深厚,眼界开阔,思路清晰,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否则只能人云亦云,跟在后面捡屁吃,机械模仿重复别人,长此以往,必将陷学校教育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我们究竟该怎么教书呢?其实先人早有论述:《论语》的确太伟大了,堪比西方《圣经》和《理想国》。单就教学原则来说,很多内容就是永恒的: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举一反三,“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循序渐进,“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曰:“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以德为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它,如有教无类、学以致用、榜样示范、不耻下问,学思行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皆是精彩论述。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经常回味这些梁陈甘露,这是我们教育生涯中不断进步的精神给养。

总之,照亮校园的常识就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因生制宜方为促进教育的洪荒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