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琛)读《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020-03-18 17:05:30)
分类: 2020年优秀读书心得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合上书,脑海里记忆最深的一段话是: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为一生打底色,不能让错误的教育扭曲学生的心灵,伤害他们的思维品质。这句话基本概括了本书中作者所阐述的核心观点——基础教育给学生人生打的底色,极有可能决定学生一生的高度,因此它不应该是应试教育。

读完《常识》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基础教育到底应该以何为标准?又应该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呢,比起培养清北人才,是否培养和谐人才更为重要且难得呢?应试教育是否完全不可取呢?

从小接受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本身对应试教育的理解就非常矛盾,很难完全肯定的说它是好还是坏。不可否认很多人享受了应试教育带来的红利,比如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有极高的应试技能,一级一级升级打怪般通过各类考试,从小到大都是被竞相当做榜样的别人家孩子,一路绿灯考取名校,改变人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根据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来看,应试教育有它存在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不能全然否定它。

然而作为教育环节上的重要一环——人民教师,立场发生了变化,此时看待教育的角度变的更加全面和长远,因此站在是否有利于人的长久发展这个角度来谈应试教育的优劣,则更多的观点是在抨击它的不足和缺点。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确实有机会获得更多更集中的教育资源,获取知识的浓度也大幅提高,毕竟在求学过程中学生要做的更多的不是自己去挖掘知识,而是学会将教师已经消化整理的知识进行吸收并二次加工,同时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以最终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分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提分增效,让学生少走弯路,很多教师会选择不断提醒学生前方的学习道路上会出现哪些疑问和难题,恨不得亲自拉着学生的手绕开这些路障,以求更快更好的奔向终点。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揣摩这种教育模式下取得的高分是稳定、可持续的吗?一定不是,这种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一旦脱离教师这个支柱,很大概率无法独立行走,所以这高分本质上是以牺牲学生的长久自我发展为代价而取得的低性价比收益。学习之路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相对难度较低的一小段旅程,若培养了这种过于依赖旁人帮助的习惯和思维定式,待其成人之后,走上社会,他将如何面临迷雾丛生的人生之路呢?

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教训往往是极其宝贵的,无论是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碰到的壁,还是在成长过程中撞到的墙,都无比珍贵。自己摔一跤带来的反思和感悟,其价值远远高于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强调的所谓经验。但实际学校教育中,常常会以经验教训,致使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所接受的经验和训导不断累积、巩固,加深痕迹,遇到错误的概率不断一次次地降低,从而根本无从培养他面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将是在他未来的生活中埋下的毒瘤,一旦日后发作,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应试教育的反噬。

但我们也并非倡导一味的打压应试教育,鼓励挫折教育,相反我们肯定应试教育确实可以帮助大部分学生改变人生轨迹,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帮助是否仍是有利的,则不容乐观。分数的重要性和较高的优先级只体现在校园教育阶段,然而生活要继续,学生总得离开学校,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帮助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已不再是曾经的高分,而是他的个人意志,面对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毅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品格和修养,当他们站在社会上时,才是有担当的公民。

因此正如书中吴老先生所述基础教育应该回归理性,尊重常识,鼓励学生在规则内野蛮生长,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独立反思,不以培养清北人才为唯一目标,而将培养和谐的人作为倡导方向。

学生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和优势,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教师更应该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愉悦,感受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比起培养清北人才,更为难得的是培养出和谐的人,这一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定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会思考、有思想又有温度的社会人,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拥有更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享受生活的心态。这样我们整个社会才会充满希望和生命力,作为教育中的一份子,才算是很好的扛起了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问心无愧。

正如作者所述不要试图在一次作文中灌输全部写作知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不是在一两次的思考中就能彻底领悟,我相信只有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有更接近本质的感悟。

陈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