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林)活出平淡生活的真味——读《风流去》之陶渊明
(2018-05-07 11:53:33)分类: 读书心得 |
面对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选择追名逐利,有人选择云淡风轻。
曾“割骨奉君”的介子推隐居而“不言禄”,最终葬于火海,曾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隐于终南的李白只为等仕,曾悲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卒于飘荡的小舟,他们或执着或逃避,然而陶渊明虽被称为“隐士之宗”却勇敢和过去告别,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活出了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的真味,那就是顺从本心,安心生活。
“他爱他触目所见的一切,他岂止听到了鸟的啁啾,他甚至一边读书,一边听到可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叶拔节的声音。”鲍鹏山先生在《风流去》之《陶渊明 南山种豆》一文中这样描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他不是彻头彻尾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结庐在人境”,放下一切,在一个普通的地方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实实在在,很接地气,不矫情,不绝情。人就应该这样活出生活的本色,顺从自己的心意,用一颗平常心去过好每一天,不刻意,这样的生活才会溢出真味。我们平常的教师职业何尝不是这样?有倦怠,有乏味。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有的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乖巧进取,有的会反反复复给你惹出这样那样的麻烦,纵使你的千言万语相劝,却也不见起色。是他们过于强大,还是我们真的无能?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苦恼,这些其实就是我们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像陶渊明倾听禾苗生长那样去倾听孩子们成长的声音,他们一次乘你不备的改变,他们瞬间像小大人一样的撒娇,他们那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脸庞。其实,我们又是幸福的!孩子们一日有一日地成长,一丝又一丝的微妙变化在我们眼皮底下悄悄发生了,这个过程的重点我们始终在场,这不也让我们很快乐吗?和孩子们泡着,我们始终都有一颗年轻的心!
陶渊明没有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他有着一颗甘守平常的心!在他田园生活的后期,生活陷入绝境:“夏日长抱饿,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且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虽食不果腹,但无怨无悔,坦然面对。这何尝不是我们为师者必备的一种素质?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许会面对贫穷,一定会面对平淡,但平凡不也是普通劳动者的一种常态吗?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爱王世才的追悼会上这样说道:“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的无人纪念碑,那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早晨教室门前的守候,课中窗外驻立的身影,桌前共聚作业本的眼神……这一件又一件的琐事就是我们一天的工作缩影,平凡而不平庸。一声“老班”或一句“老黄”,这是孩子们对我们的亲昵,一声“您跟我妈妈说说,我跟她说不通”,这是孩子们对我们的信任,一声“还是麻烦老师您跟孩子说说吧,她对我有点不耐烦”,这是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原来,我们的作用如此巨大!虽还没能成为社会人人羡慕的职业,但作为教师,我骄傲!
像陶渊明那样,卸下伪装,看看真实世界最可爱的面庞;顺从本心,听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活出自我,活出平淡生活的真味。既然选择了田园,就潜心耕种,做辛勤的园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