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赟)教之涯,任重而道远---暑期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2017-10-30 23:16:23)分类: 201708校本培训学习心得 |
今年暑假,经历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换个新的工作环境生活与工作,于我这个年龄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新的自我挑战。初来新环境有喜悦与激动,但更多的是因环境更换带来的焦虑、紧张、茫然、无所适从和压力。恰逢此时,行知学校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本培训活动,请了许多的教育名家来讲学,这些最新的教育理念对我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消除一切顾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教学工作中去。社会的日新月异让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最为教育的“传经人”,也必须要不断革新理念,不断学习和拓展学科知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所以我们要在教学的这条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三天的培训时间,我的感触颇多,现在具体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主体是老师
郑金洲教授说,保守的特性不具备革新的性质。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偏差,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主导。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创导“循循善诱”,诱即引导,表示善于有步骤的引导、教育。这些教育教学理论无不向我们诠释了课堂教学变革的主题思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正所谓:“行为决定命运”,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引领价值,突破自己,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的关键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熊丙奇博士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所以这是我以后教育要努力的方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魏勇老师说,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现在,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以期让人才更适应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和竞争。从美国、芬兰到韩国、日本等,各个国家几乎同时在进行着教育改革,改革方向趋同,各国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趋势,推动了核心素养模型的制定,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当今社会是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常态,精选学习内容,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本位的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多变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学生需要具有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素养。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速,人们需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身且超越特定工作职位的必备关键性素养。
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不能称之为具备“素养”。核心素养较之能力,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融入了对价值观和态度的要求,强调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素养是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成果,强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是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素养的功能不仅包括升学和就业,其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堂成就了教师的价值传奇
王开东老师是我的老乡,早在这之前,我就一直关注他的公众号。在教育界,他也是我一直崇拜的对象。他说:教师的生命河流和学生的生命河流互相交织、补充、交错,成就彼此的波澜和壮阔。他又说,最好的教育乃是知识和生活,师生生命河流碰撞所产生的深刻共鸣。
他以他实际经历的事例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育也可以是一场诗意的旅行
六、追寻有意义的教育
杨林柯教授引用了朴槿惠女士的一句话:要走得快,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大家一起走。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发展,而是一群人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的阵地,追寻有意义的教育,让课堂有思想和智慧的亮光。要敢于打破传统,迎接创新,就像那再生的雄鹰,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能不能“突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情怀,教育信仰,也在于教育智慧和教学勇气。
为期三天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到教育的真谛,也深深地懂得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教师施教之工,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思考的进来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把讲堂变为课堂,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情境,变为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像演员一样体验人生的种种际遇。新的学年,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面孔,我希望我可以用爱去感化教育每个孩子,让每位学生遇到我,都是幸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