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新根—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2017-09-18 12:35:26)
标签:

收藏

吴新根—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柴烧的窑产生及演变历史

(一)

一、前言

二、青瓷

 

一、前言

用松木柴和杂木柴为燃料烧制瓷器,陶器以及包括做房屋烧制砖和瓦的窑,都统称作为柴窑,用柴火烧窑是我国这古老民族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而且用柴烧窑的技艺难度相当的大,烧窑的技术全凭窑工的熟练技术以及在长期操作实践中积累下经验和技巧,再加一双眼睛目测窑内的火焰颜色来计算窑内的温度,观测什么颜色的温度是所烧制的瓷器的最佳温度,通过观火孔来观测瓷器坯胎在窑火中“火与土”溶合变化的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大火,什么时候小火,在决定关闭窑火前,取出预先放在窑内的火照(便于取出的瓷片,如取出的火照得出结果与预期的目的一样,便停火闭窑,在等待冷却后便开窑的这么三天至五天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求窑工们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观火和观色经验,因些,有人戏称柴窑工匠是“火与土”技术变化的魔术师,如烧制一窑瓷器和砖瓦过程,在长达几天,长几十上百小时,而温度最佳的监控点就是那么几十分钟,决定关闭氧气闭窑还是继续烧,就是那么几十分钟的一瞬间,错过临界点,瓷器全爆破、开裂,如温度没有到控制点,瓷器出现夹生,成色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窑工对烧制窑内温度控制的重要性,成与败,好与坏就是在临界温度的前后的几十分钟,窑工对温度的控制“火与土”溶合变化是关键,古代窑工在对柴窑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像今天有温度控制器,设制的温度到了,自己会自动关闭停烧,古代全凭窑工的一双眼睛来观察窑内窑火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温差和放在窑内的随瓷器一起烧的火照 (可以方便拿出来的瓷片)用来检验目测的温度和瓷器所需的温度是否相同,在那窑内温度1300℃的情况,来观测上下几十度温度的临界点,是多么不容易,不知是经过几十上百次而得出和摸索出的经验,在一代代窑工的不断的总结和摸索,不断的提高下得以发展。

我国的烧柴的窑的改革,以景德镇为例,是在50年代,弃用柴窑,改用煤或油烧窑,80年代改用天然气窑烧瓷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自然资源的条件不一样,有些地处山区偏僻处,至今还有一些用柴烧的小柴窑的存在,柴窑从诞生之日起,一直烧到50年代,后因松杂木柴的燃料资源的枯缺,才改用烧柴为烧油和煤来维持日益发展的瓷业生产,在用柴烧窑来烧制陶器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人类烧制简单的陶器和泥塑和瓷器制器过程中,从陶瓷及青瓷制器到东汉发明了绿釉陶器,以及由东汉西晋的青瓷到唐晚期的秘色瓷,而从东西两汉到晚唐出土的文物来看,从唐代晚期人们就用钴料生产出蓝彩陶器制器,以及笔者收藏的景德镇地区窑口生产的简单画面的云朵纹饰的青花瓷人头罐,见笔者撰的《景德镇窑口是唐代青花瓷的发源地》的论文,进入了五代后周柴世宗柴荣参与和领导下,烧制出具有特色,用蓝玛瑙石“青金石”做釉色原料,利用玉宝石内自生蓝色,烧制出宝石般釉面“天青色”。五柴窑器的釉面,釉面青如蓝天,滋润细媚,在蓝色的釉面上,布满细纹,整个五代柴窑器的釉面具有玉质感,也是华夏大地在几千年的制瓷史上,用独特玉蓝宝石原料做出的新釉种,第一次,至今也是最后一次,烧制玉石般釉面天青色五代柴窑器,尽管在后来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后来烧制出来的中国五大名窑,但在五代柴窑的面前一比,仍约逊一色,创烧唐代晚期,成熟于元代的中晚期的青花瓷,青花瓷器一经问世,它那明净素雅、幽靓逸隽的青花色调,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自出现始便受到人们及世界的青睐,被誉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特色的瓷器。青色瓷,又称蓝花,白釉青花,青花红釉,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多个品种,它是以氧化钴为原料,采用釉下工艺,先在柴窑瓷器素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因而达到永不褪色的青花效果。

烧柴的窑,是中国在人类的又一种最古老的烧窑造瓷技术,是中国续“四大发明”以后的又一发明,第五大发明,为人类的远古时期就用来改善饮食生活器具的又一发明,极大地改变人们生活的主要工具及生存方法之一,陶器是随火而诞生的。柴窑,是以柴作为燃料的窑,古代的柴窑的种类,龙窑,馒头窑,葫芦等形状式样的窑均属柴窑范畴,因柴窑的燃料是杂木柴和松木柴为燃料,故名为柴窑。

柴窑的主要形式为龙窑,它是一种连续式陶瓷烧成窑,是选择在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而建成的窑,以斜卧在坡度长度以龙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龙窑取源于商代,这个时期龙窑既可以生产印纹饰硬陶,又可以烧制以石灰加草木灰为釉料面釉的原始青瓷,既是通常所说的,陶以瓷同窑合烧,到了东汉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以铜为氧化剂的铅釉绿陶等精美的陶器和青瓷器的出现,由青釉瓷到绿釉陶的生产,也是社会发展和进行不断摸索研究提高的一个必然规律,人类在长期对青瓷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在摸索研究中,发现以铜元素为氧化剂的绿釉陶,于是在瓷器和绿釉陶器烧制时,青瓷的所需温瓷,烧制的温度在1150℃—1200℃,而绿釉陶所低温陶,烧制时的温度在700℃—900℃左右,各自烧制时窑内温度不同,便结束了青瓷和绿釉陶器以铜为氧化剂同一窑烧的历史。青瓷与绿釉陶便有了各自的烧制流程和各自温度自控标准,在柴窑制造业内有了更加明确分工,早期的龙窑的长度一般在十几米到二十几米长,到了北宋龙窑有的长度达到了五六十米,便有地方和地区长度达七八十来长,一次性一窑可以烧制一万到二万件瓷器,由此来满足来自“海上瓷路”的大量的订货。龙窑的烧制容量的扩大后,为解决来自海外日益扩大需求的供货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烧柴的窑的使用燃料主要是杂木柴和松木柴两大类,木柴的长度(以景德镇地区为例)一般在40厘米—50厘米长不等,在烧窑前将木柴锯成段,然后劈开成柴块,晒干成捆,堆放备用,一窑瓷器烧制时间要3天—5天,烧制时间长短主要看窑的烧制数量的多与少,多的话时间长点,窑小的话,时间短一点,看情况而定,同放在一个窑的瓷器,在一起烧,瓷器放在柴窑里的位置及摆放的角度,烧火口在坡下,而排烟道在坡上,火候的温度和变化都不相同,一起放在同一窑烧或同一件瓷器上,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成色和釉色的变化,入窑一色,出窑千彩,指的就是古代柴窑内各个不同的角度摆放瓷器,因窑内各个角度和部位不同,烧制温度不一样“火与土”与瓷器釉面溶合效果不一,而产生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影响的因素原因很多,烧制的瓷器的坯胎厚薄不一,瓷器坯胎的釉面的厚与薄,瓷器坯胎的干湿程度不一,瓷器的过火位置,都会给每一件瓷器,产生不相同的成色和艺术效果,但瓷器上的釉色的分毫之差,而造成这件瓷器的艺术品的价格是巨大的,是无法估量的,正是这“火与土”的巨大艺术魔力,引来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和一代代收藏家的青睐,有的帝王倾国家之力来烧制瓷器,有的收藏家散尽家产来收藏一件瓷器,这就是“火与土”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分毫之差,全靠窑工的一双眼睛来掌握,控制这“火与土”的艺术,瓷器在古代的烧成的温度在1200℃—1300℃,在古代无任何温度观测和计量仪表,全凭窑工的一双眼睛和放窑内的几块同瓷器一块烧的火照(用来观看窑内瓷器成色可以用工具拿出的瓷片),凭一双肉眼,在1200℃—1300℃的高温下,来判断的几十度的温差变化,全靠一双眼睛来决定瓷器成色的分毫之差的变化。

烧窑的燃料,在明代以前,松木及杂木柴是混烧,没有分开使用。据史书记载,到了明代,随着人类对瓷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瓷器质量的提高,温度是关键,后来发现用松木柴单独烧,因松木柴含有油脂,烧制的窑火温可以到1300℃以上,而且用松木柴作燃料烧成的瓷器,对瓷器釉面有滋润作用,窑内在烧制过程中形成气体气分非常适合瓷胎体釉面,烧成的瓷器的釉面呈现白里泛青的瓷胎效果,烧出的瓷器釉面有玉石般的莹润效果,松木柴富含松脂油,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的松脂油对瓷器的釉面有滋润作用,在烧制的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内中烧制的瓷器慢慢地受热,加上窑内的水蒸气和松木柴内油脂在燃烧的挥发后与瓷器坯胎釉面有机的结合,使烧制出来的瓷器的釉面含蓄、滋润、富有玉质感。

二、青瓷

http://s13/mw690/006qZLKPzy7ekykMZbe2c&690

图一 东晋欧窑青釉褐斑点彩鸡首壶                  图二 西晋青釉龙身提手鸡首壶

用柴火烧制瓷器是中国古老的,而高深莫测的技艺,续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又一发明,中国第一只釉陶生产于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到了商代,发明石灰与草木灰为原料的釉料生产出中国青瓷,解决了陶器胎质不坚硬和渗漏问题,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中的又一珍品,作为在陶器器面施制青釉后的青色等颜色釉瓷器,古人第一次完成了由陶器转变为瓷器这一变革过程,青色釉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制还原火焰气分所致,在烧制过程中,因青瓷釉中含铁不纯,还原气分不充足,所以在烧制过程中,还出现其它的黄色,黄褐色等不同颜色,青瓷的瓷质较后二种颜色,瓷质较细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几代发展后,到了东汉有了更大的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各地所烧的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细腻,呈淡灰色,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釉面流动大,以及青瓷釉面有细小细密的开片,一般瓷器釉色青中泛黄,早期青瓷的釉面是含钙的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通,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分,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现黄绿色,如果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则窑内产生的还原气分,烧出来的瓷器就是青绿色,因此,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釉中铁的含量高,如果再高达到2.83.2%的话,瓷器的釉面就呈现褐色,含铁量高而釉层厚的瓷器,如果将釉面的含铁量从3.2%8.5%的标准,这时的瓷器釉面便呈现黑色釉面。

(文档连接见吴新根一论柴烧的与五代柴窑特征(二))

            

 

0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