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新根三论北宋官窑研究

(2017-07-22 10:02:04)
标签:

收藏

吴新根三论北宋官窑研究

 

六、气泡

七、支钉

八、关于紫口铁足

http://s15/mw690/006qZLKPzy7cPS25fYice&690

六、气泡

北宋官窑的最重要的特征,也就是人们鉴别北宋官窑瓷器的法宝,即是官窑在烧造时,堆积成很多乳沫状的气泡,有的气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气泡已经氧化破损,形成了空洞后经过长期的自然氧化后,经过八九百年与空气及各种环境的洗礼和有害物腐蚀氧化,由于此宋官窑瓷器,因特殊的窑温变化而使龟裂纹饰产生的裂纹的美感,因而北宋官窑瓷器产生的气泡与其它窑口不一样,气泡比其它的窑口的气泡都大,特别大的如蚕豆,中的如黄豆,小的如绿豆,气泡的内在结构,不用放大镜,用肉眼就可以看清气泡内的变化和坯胎土氧化后的颜色,一清二楚。从图(三)的已破损的气泡情况来看,气泡釉面下坯胎埋在水里的经近千年冲刷,釉面下坯胎体已成蜂窝状,气泡的釉面边沿已氧化成薄如刀刃,釉面的翡色边沿已氧化成赤紫状颜色,其它的气泡千姿百态,有的气泡外凸出,有的在氧化后,釉面未破,向内凹进,大部分气泡,包括釉面破损或没有破损的,由于千百年的氧化关系,在气泡的最顶端的翡色的釉面上,都已氧化成紫黄色,整个气泡不规则地分布图(一)水侧盆整个器身,穿插在龟背纹和鱼鳞片纹饰间交叉相映,宛如一片片翠绿色树叶上露珠,一眼望去,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水仙盆的器身,在出窑烧制时,已形成了很多乳沫状的气泡,在气泡破损后,形成的釉下的气泡的空洞内,经过了长期自然氧化和埋在泥和浸沁后的物理变化后,气泡洞内渣块颜色已呈现焦状物泥块和颗粒或成紫褐色状,要形成气泡洞内这种焦状物的紫褐色,自然氧化的时间最少六七百年至上千年的时间,官窑瓷器存世氧化的时间越长,在之破损后气泡内自然氧化的颜色越深,呈现铁紫色的自然过渡的氧化色彩,这是谁也仿造不出来的。

北宋官窑瓷器釉质肥厚,从图(三)看,水仙盆釉光宝晕,在宝石般的釉面上,釉下的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有文史资料描述的“聚沫攒珠”的效果之说,在水仙盆那翠绿色的釉面上,一层膜状晶莹体,有一种像朦胧的乳浊感觉,釉质如脂如玉,所有的龟背纹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润,冰片极富美感,晶莹油腻之感觉。

七、圈足及支钉

在北宋官窑瓷器的底部,都是采用支钉支架在匣钵里支烧,支钉的个数根据瓷器的大小,三、五、七、九的个数不等。在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器,在瓷器的三分之一以下基本没上釉,因没有解决瓷器与匣钵相粘的问题,时间越早,陶瓷器的釉上得越少,所以远古时期的烧窑工匠为解决陶瓷器圈足上釉后,陶瓷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器圈足上的釉匣钵相粘,经过长时间摸索钻研,五代后周柴窑瓷器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还没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五代后周柴窑瓷器在这个问题上作法是,他们的瓷器的底足上,留上一个很细的圆圈足不上釉,再用一个支烧圆圈足对准没有上釉的地方,装进匣钵进窑烧制,柴窑瓷器烧好出窑后,再将柴窑瓷器圆圈足没有上釉的支烧圈刷上矿物质颜料,雄黄石或黄石制成的黄浆水刷在圆圈足上,进行二次复烧,所以五代后周柴窑瓷器的圆圈足支烧圈,呈现黄土色,因圈足支烧圈没有上青釉,手摸感觉很粗糙,到了北宋官窑瓷器这个问题采取了支钉支架后,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了,但北宋的支烧支钉留在官窑瓷器底足上支钉痕是圆形,支钉痕比较大,支钉痕的直径有0.3-0.4厘米大小,到了北宋晚期汝瓷的支烧支钉痕,形状像芝麻,大小也和芝麻基本相同,从北宋官窑的支烧留下圆支痕孔,还可以看到官窑瓷内坯胎泥料的颜色,但汝瓷支烧支钉痕就是一个痕迹,看不到汝瓷釉下坯胎的泥料色,工艺上已经是完美无缺了。支烧支钉专业的术语为支钉痕,这是制瓷工匠,为了追求瓷器在烧制中工艺上完美的质感,为了防止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因瓷器上满釉后的圈足与匣钵相粘后,造成报废,远古工匠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后,摸索一套制作使用极细小的泥针钉支烧架支起匣钵里的瓷器,减少无法上釉的面积,支烧钉在瓷器底圈足下留下的支钉痕迹,称为支钉痕,这也是从北宋官窑开始到北宋晚期汝瓷的底圈足上的一大特征,北宋官窑支钉痕为圆形,直径一般0.3-0.4厘米大小。汝窑的支钉痕为芝麻形状,大小为芝麻大小,也有大一点的,通称芝麻钉痕迹,各地的叫法也不统一。

八、紫口铁足

关于很多文献里对官窑瓷器的认识是,统统都是紫口铁足,在谈紫口铁足时,没有把北宋官窑的和南宋官窑分开来谈,由于北宋官窑的存世量非常少,包括在博物馆的所谓的“传世品”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传,从哪里开始传,谁也说不清楚。在第一论已讲到母智德先生在2012920日的一篇“抄别人的文章”说北宋官窑文章里,介绍了王振宇先生等三人经过余秋里副总理的特批,进入故宫博物院库房里,看到北宋官窑的四件瓷器,它们分别是:笔洗、花瓶、笺筒和尊。四件北宋官窑是“国家一级文物”,可以理解为真正的国家的唯一四件官窑藏在库房秘不示人,连故宫博物院冯克铭先生因一个日本代表团来访想看都未能如愿。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一些的大型博物和省一级博物院的展品都标明为“北宋官窑瓷器”那又怎么来解释呢?如这些博物馆里的北宋官窑瓷器都是到代的话,还要费那么大的周折,找余秋里副总理特批,就为看一眼故宫博物院库房内的北宋官窑瓷器吗?

图(一)翠绿色花口水盆,在水仙盆的口沿釉薄的地方,露出上下1厘米宽的轻微赤紫色,在几个花口的花尖上露出微微的色,水仙盆是三个山字形的圈足,只有一只山字足形的足尖,在上千年使用氧化过程中,将山尖上的翡色磨损后露出里面一公分的紫色,整个器身通体上布满了翡色釉,所谓的“紫口铁足”口沿釉薄的地方露出坯胎紫黑色的颜色,铁足因官窑使用的坯胎土含铁量高,现加上器身上厚了釉,怕釉向下积釉成沫珠,所以在圈足上的釉上得很薄很少更露出了坯胎的赤铁色的胎泥色,但这个问题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官窑在采取支针钉支烧架,足部器身通体施釉,所以就看不到胎体的铁足,如图(三)水仙盆,只能看到在盆口沿釉薄的地方看到微微赤紫色,山字形的足,上满了翡翠色的釉,看不到铁足,在北宋官窑瓷器上,因使用紫金土的色素清洗得较干净,经过精制淘洗后,坯胎颜色也各不相同,不是有北宋官器,都一定都具备“紫口铁足”这一特征,官窑瓷器因器而定,这一特征是有轻有重,有的没有或是轻微的,不是很明显的现象都存在,不能搬硬套,一定要有“紫口铁足”才是北宋官窑

八、结束语

北宋官窑,器身既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籍自身的釉色和幻影般的纹片之美和器身其冰清玉洁。造型简洁,干净利落,有一种特别的年代古朴感,仿佛一出窑就经历了千年风雨和风霜的氧化,北宋官窑生产是严格按照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的式样有制而形,以仿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的式样为主,以参考高古玉及其他出土陶器古物为标本,生产出的北宋官窑瓷器件件有典、禀赋深义,体现当年北宋统治者,在北宋官窑瓷器烧制制作方面,在当时那个生产力及创新力较低朝代,但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从产量还是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的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通布全国各地,所造的瓷器各具特色,特别是北宋的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厚色带翡翠色,坯胎所用紫金胎土,由于制做清洗不一清洗干净的,略带赤色,清洗差一点的,带铁红色,浓淡不一,特别是朝廷宫庭用具,倾其国家之力,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人力来用于北宋官窑的开发,北宋官窑是中国陶瓷是继五代后周柴窑瓷器之后,又一个进入中国陶瓷制作史上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及北宋工匠独具禀赋的智慧,将宋代的艺术审美境界给后来中国各朝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宋瓷在北宋时期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也是精美的工艺艺术品,是外国人以及国人梦寐以求的玉一般艺术品,也是北宋当时和外国人以物换物和创汇的主要产品,通过海上瓷路,北宋瓷器大量远销国外,由此看来,早在远古时期,宋代生产的各种瓷器,就是中国古代陶瓷器艺术品,而享誉海外和全球。

从图(一)的翠绿花口水仙盆,虽然时隔千年之物,仍然通体翡翠绿色釉面,由如翡翠宝石一般油润光洁,仍觉得光彩照人,北宋生产的五大名窑官、汝、哥、钧、定可谓是独具禀赋,充满着皇室用瓷高贵典雅的艺术神韵和光彩,从图(一)的翠绿色花口水仙盆来看,不认是从形、釉、色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一只不可多得的国宝级艺术品,都称得上大师巨匠精湛技艺和宋代皇室的统治者杰出艺术才华合壁的典范,代表着千年之前当时中国青瓷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

 

0一七年七月二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