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根一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柴烧的窑产生及演变历史

标签:
收藏 |
吴新根一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柴烧的窑产生及演变历史
(二)
三、绿釉陶器
四、秘色瓷龙纹花盘
三、绿釉陶器
http://s8/mw690/006qZLKPzy7ekyv8Ekff7&690柴烧的窑产生及演变历史" TITLE="吴新根一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图三 汉代绿釉陶缠枝花卉纹笔洗
进入东汉以后,铅釉绿陶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铅釉绿陶器能在低温下烧制而成,烧制的温度在700℃—900℃左右,坯胎釉一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作为东汉的创烧品种,它上承西周瓷器的施釉技术,是古代低温技术发展的里程碑,釉陶器,陶器的内外器身上挂釉,以钙的氧化物为呈色剂,在700℃—900℃的低温度还原火焰下焙烧下烧成,完成了原始瓷器与后面瓷器的对接和过渡,代表了东汉陶艺制作最高水平,汉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公元八年十一月)东汉(公元25年六月一公元220年十月,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前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汉光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东汉,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黄金时期,汉代的农业,以及手工制造业尤其辉煌,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尤其超过历史上前期的各朝各代,不论是产品的数量和绿釉陶器的质量,以及绿釉陶器的花色及品种,比前朝各代都有明显的变化和显著的提高,东汉的绿釉陶器的胎土都是以本地的粘土为制陶瓷的坯胎原料,烧制出来的坯胎的颜色多呈现红胎色,只有少部部份地区因制造地的坯胎泥的品种问题,呈现灰胎,铅绿釉陶呈色剂为铜和铁,在氧化气分还原后,呈现绿色,见图(三)汉代绿釉陶缠枝花卉纹笔洗和图(四)南宋绿釉陶器四系茶壶,图(三)汉代绿釉陶缠枝花卉纹笔洗高7厘米,腹部直径28厘米,洗的底部中心,画着一个直径2厘米的小圆圈,中间用横五竖三的线条编制简单的格子纹,小圆的外面又是刻画着2个6厘米的直径双圆圈双圆与小圆圈中间刻划着15片方形花瓣,双圆圈的外面,又刻画着21公分直径的双线圈,双圆圈与双线圈中间,用线条刻划四朵花卉纹开在刻划的缠枝纹饰枝杆上,枝杆上开满了叶片纹饰,手法随意,笔法干净利索,在双线圈的外径又用双线圈刻划了直径25厘米的双线圈,线图与线圈中间隔1厘米间隔中间的1厘米处空间,很随意斜刻着线条纹饰,所有的刻划纹饰,在图(三)的笔洗的底部组成了一幅缠枝纹饰画面图,在笔洗的口沿用四条线,中间用水波纹的笔法,五条线饰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线条装饰纹饰,在笔洗外部腹径上,用刻成云朵纹饰围腹部刻划一圈,用笔随意,刻划的力度恰到好处,图(三)汉代绿釉缠枝花卉纹饰笔洗的胎坯是红色粘土坯胎,用手指弹击笔洗器身,发出的声音,很糠,整个笔洗的绿釉釉面上,呈现哈唎五彩色光,这是一只已出土多年的笔洗,整个笔洗的绿釉面上,釉面的绿釉里呈现黄色,说明图(三)绿釉笔洗在窑内烧制时氧化还原气分没有控制到火候,出窑的时间已提前,氧化气分还原还没有充分到底,才产生绿釉的色彩有部分黄色,在笔洗的外腹底的部分釉面出现返银现象。
图(四)南宋绿釉四系陶壶,该壶高15.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2厘米,该壶前面有4厘米长的流,在流的1厘米地方,还用直径0.5厘米粗圆泥条交叉粘壶口1厘米的地方,为了加强壶的流的强度,在流的两边的根部,用的1厘米小泥饼,粘流的根部两边,象是两个象征性的鸡眼的装饰件,在壶的两边,分别有直径2厘米大的系,在壶的后面是长7厘米,高3.5厘米的手柄,整个壶外面上满了玻璃光泽的绿釉,釉面开满了以芝麻大小的开片,壶的内部是芝麻浆色釉,整个壶外部的底没有上釉,壶外部的底粗糙随意,这是一只南宋时期民间使用日用茶壶,壶口呈现花边形圆口出沿状,有手把柄、短流、腹地圆润饱满,弧线斜收于底足,肩颈处有四系,便于系绳提手携带,整器开片均匀,器身外部通体施绿釉,釉色清雅,釉质肥润,通体呈现玻璃光泽,十分迷人,整体造型古朴沉稳、庄重大气,蕴含着古代陶器独特的神韵。这只绿釉器物表面釉料的氧化铜含量高达1.1—1.2%,已经氧化还原火焰烧成出窑后,陶器的器物釉面已经完全玻化,绿釉在陶器的器身的釉面上,已呈现五彩哈唎彩光。
四、秘色瓷龙纹花口盘
http://s9/mw690/006qZLKPzy7ekyAg0xq98&690柴烧的窑产生及演变历史" TITLE="吴新根一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图五 秘色瓷龙纹花口盘
秘色瓷是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越窑青瓷的极品,吴越国时期则是浙江制瓷史上最繁荣时期,越窑瓷的烧造,是代表了当时南方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撰《秘色越器》诗中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就说明越窑秘色瓷,是唐代越窑中的精品,上林湖的窑址考古中发现,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是极其复杂繁锁,秘色瓷在所有的坯胎制作完成后,在将上好釉的坯胎瓷装进匣钵后,要用瓷泥将匣钵的上下的缝用瓷泥封死,保证匣钵在入窑烧制时,匣钵里的氧化还原气分不流涌出来,让在匣钵里面烧制的秘色瓷的狭小的空间,保证瓷器的密封中的匣钵中铁的还原气分充足,氧分还原气分充分,秘色瓷青釉釉色,主要取决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铁还原充分,秘色瓷的釉面青色就青而莹嫩,如铁分子氧化还原不够不到位,釉面就青中带黄,如釉中相当部份的氧化铁被还原,釉色就呈现湖水般的纯净的青色,反之则呈现青中泛黄的色调,从目前的已查阅的史料文献来看,青绿色的秘色瓷,出现于晚唐时期,晚唐以后,便以青黄色为主。
五代早期秘色瓷的釉色,以青黄色为主,釉面呈现透明状,莹润光泽,玲珑剔透,釉面如冰似玉,如图(五)的花口盘,该盘高4厘米,盘子的直径19.2厘米,该盘造型典雅,以龙纹和如意纹饰在盘子底层作装饰,在盘底中央盘居,龙的足下刻划两朵如意纹饰,龙上面刻划三朵如意纹饰,整个龙纹和如意云朵纹饰,刻划用力简练,剔挑刀刀到位,纹饰雕刻秀丽,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称得上所以晚唐或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的巅峰之作。
二匣钵在装上了青釉的待烧坯胎瓷,装进了匣钵后用瓷泥把上下匣钵的缝封死后,在烧制过程中,空气中的微细小灰颗粒灰份子,不会进入到密封的匣钵,秘色瓷的青瓷釉面不会有任何细小灰分子,在匣钵密封后,还原火焰在狭小匣钵内能将铁分子还原充分到位后,秘色瓷的釉面玻化好,色泽青翠纯正,釉面光滑温润,但由于匣钵烧制秘色瓷用瓷泥封死,匣钵只能用一次,而不用瓷泥封死匣钵,可以循环地使用,秘色瓷在烧制时,由于匣钵已用瓷泥烧结封死后,要取出匣钵里面的秘色瓷时,要破坏外面的匣钵才能取出里面烧制好的秘色瓷时,废品率将成倍增加,因此秘色瓷的制造成本比不用瓷泥封死匣钵烧制瓷器的成本的烧制费用将成400比100(注:匣钵可以重复烧4—5次),因此秘色瓷的制瓷成本是民间不可能接受的。有一种说法,秘色瓷的名字来源,就是说秘色瓷的烧制就是用瓷泥封死匣钵的方法秘密地烧制而得名,但真实与否,以无从考证。
关于柴窑烧的窑的基本特征,只能是对原始青瓷、青瓷、绿釉陶器,秘色瓷等各自特征,简要的论述一下,无法一一细说,烧柴的窑与五代柴窑的共同的特征是,它们都是用柴烧的成品。不共点,各自窑口使用的釉料原料,坯胎泥料的配方和烧制工艺和烧制温度都不同,但都是用柴火从窑中烧制而成,古瓷都是用杂木柴或松木柴烧制而成,在烧窑时不停的往窑里添加木柴,使窑内的温度保持忽高忽低的温度曲线,慢慢地提升窑内温度,由于温度上升不均匀,便 在瓷器的釉面上,留下大小不同的气泡,这一釉面上大小不一气泡特征,在景德镇地区明清两朝时期烧制的瓷器特别明显,最为明显是明清两朝前,瓷器釉面是用刷子刷釉,而在明清两朝,瓷器的外面是浸釉,瓷器里面是荡釉,因浸釉的速度快时,瓷器的釉面会产生很多气泡,釉面干后气泡会炸开,在瓷器的釉面会留一定数量因气泡开裂炸开后留下的棕眼和针孔,无规律分布在瓷器器身上的各个不同部位,再一个是古代的坯胎泥清洗不干净不到位,由于远古的粉碎工具是水碓,打碎瓷石,打碎的目数不均匀,会在瓷泥里面留下一些小颗粒,这一些因素,都会在瓷器的釉面上的部位留下黑点和爆釉点,这也为我们现在对古瓷鉴定留下了可参考的鉴定依据。
(文档连接见吴新根二论柴烧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三))
二0一七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