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管教》读书感悟

(2018-08-29 16:45:49)
标签:

教育

当他们走进屋来的时候,你是否眼睛发亮?

——托妮·莫里森

《正面管教》为美国的简·尼尔森(Jane Nelsen)所著,她在本书中讲述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自律能力、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消除惩罚、用积极的方法去管教儿童,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1] 也就是说,正面管教提倡尊重儿童,给予儿童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过去,严厉型的管教与娇纵型的管教都是很多父母与教师所采用的、与孩子互动的主要方式。严厉型的管教专注于过度控制儿童,娇纵型的管教则是不限制儿童,前者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后者有自由但没有规矩。但到如今,过去流行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与之相反,权威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正面管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需要正面管教?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社会变化是造成儿童变化的直接原因。第一个重大社会变化是,今天的儿童思维独立性大大增强,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这种现象不仅常见于欧美国家,也广泛存在于我国。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子女服从长辈,儿童可能会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屈服于长辈,顺从于父母。随着时代发展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广泛宣扬,今天的孩子不少都在思想上渴望独立,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平等与尊严。在追随平等与尊重的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以往“父母老师说了算”的严厉型管教已经无法培养儿童的归属感,更无法让儿童继续顺从于成年人。而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今天的儿童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与上进心。“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2]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是在帮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剥夺儿童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而我相信,娇纵型的管教必是造成这样的责任感缺失问题的原因之一。既然严厉型与娇纵型的管教都不能起作用,我们就需要尝试新的教育方法。阿德勒的心理学中曾给出这样一套基本概念:儿童是社会人,他们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平等、归属感和价值感,但很多时候儿童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他们的行为不当正是信心丧失的表现,因此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传递爱的讯息给孩子是很有必要的。正面管教所提倡的态度与方法都与这套基本概念息息相关,当成人树立正确而良好的态度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培养各种人生技能与品格。下面我将与您探讨下,如何利用正面管教工具实施班课管理、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以及本人一些阅读感想与愚见。

一、班会

在复杂的班课教学环境中,为了组织好学习活动,秩序与合作是绝对必要的。教师管理行为(teacher managerial behaviors),就是为组织教学环境,建立正当行为,防止问题,并处理混乱。由于学生在兴趣、气质、能力和成绩上的差异与课程地点和课堂时间的固定性相冲突,导致了教学问题和管理问题的出现。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 [3] 其中,班课管理的方式又分为教师中心方式与学生中心方式两种。在《正面管教》第八章中所提倡、实施正面管教策略的“班会”的班课管理模式,便是制订实施合作型纪律,强调通过教会学生进行负责任的选择而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中心班课管理方式。 [4]

研究表明,学生喜欢遵守他们理解而且接受的规则。 [5] 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开发班课规则与程序,那么班课管理会变得更加轻松。而定期的班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可以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学习如何实践合作、相互尊重与关注于解决问题。那么《正面管教》中的班会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

首先,教师需要把“议程”介绍给学生,你可以在公告栏上设置一个小区域,或者在所有人都能接触的地方放一个记事本。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了问题,要学会不再依靠老师,而是依靠自己去解决,这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到议程上,将自己的问题留到班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开班会是非常重要的。班会开始后,从致谢开始,用一个小物件作为发言棒依次传递,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对他人的具体事件进行简单致谢(这有助于形成更积极的氛围)。接着,宣读议程上第一个问题,学生顺着圆圈传递发言棒,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每条建议都应该原汁原味地写下来。如果提出问题的同学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就宣读议程上的下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就让发言棒再传递一圈。得到许多建议后,宣读所有的建议,问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哪一条建议最有帮助,并让其选择愿意何时开始执行自己选定的建议。

让孩子们参与班会是有好处的,学生往往能够比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老师多,而且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能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当他们被允许和鼓励发表见解、被倾听并被认真对待时,就能有更多杰出的想法,随之许多管教问题就被消除了。 [6] 除此以外,学生在班会上学到的学业知识与社会能力总是超越教师的想象。他们学习并实践如何解决冲突,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对于学习的价值和方法的鉴别能力。

一个成功的班会模式是离不开一定的原则与规矩的。

对学生而言,利用班会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为了“帮人”而不是为了“伤人”。《正面管教》第六章提出了这样一个案例:当学生开始讨论一个不知名同学没有征得Alex同学的同意就拿走了他的铅笔的问题时,学生给出的建议都是后果性、有针对性的,如“老师可以把她的桌子挪开”“让她课间休息时待在教室里”。即使没有说出那位同学的名字,教师也很清楚是哪个同学干的,而且全班同学已经对其感到厌烦,因为她已经是个“惯犯”。这时,教师问同学们,当这位同学听到这些建议后会不会感到糟糕,并要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帮人”的建议而不是“伤人”的建议。随后,同学们提出了尊重的、鼓励人的新建议,包括“设置一个铅笔库供全班使用”“向Alex同学借铅笔时可以拿别的东西交换,用完以后再换回来”。问题也因此得到了解决。

“当孩子们和大人刚开始就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头脑风暴时,你会发现许多建议都是惩罚性的。有时候,需要打断头脑风暴的进程,并建议他们专注于解决方案。” [7] 利用班会解决问题,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找到对所有人都尊重的解决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这对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都很有帮助。

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在班会上需要避免一些态度与行为:第一,不要把班会当作说教的另一个平台。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客观看待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并且不要评判。你可以提出你的看法,也可以把你的问题放入议程中供全班讨论;第二,不要把班会作为继续过度控制学生们的手段,如果学生没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就很难与教师合作了。 [8] 为此,《正面管教》提出了教师在班会中应持有的态度与技巧:第一,放弃控制学生,邀请学生合作;第二,为学生做出榜样;第三,使用启发式问题;第四,教师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起责任;第五,要客观而不是评判;第六,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认可与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二、不良行为

正面管教的提出与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消除“惩罚”方法。目前,对学生采用惩罚方法广受批评,其错就错在:第一,给人的是一种扭曲的教训,比如误将“也许”当“必然”;第二,扭曲惩罚者与被惩罚者的关系;第三,妨碍道德发展。 [9] 《正面管教》也指出,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缩(Retreat)(包括偷偷摸摸与自卑)。

要让孩子变好就要让他感觉更糟?这显然是错误的。

实际上,学生最强烈的需要是“归属”,学生的错误行为实质上是在寻找满足自己这种“归属”需要的途径。学生在班课里面,一旦感到自己不重要或没有归属,就会产生种种渴望并用错误行为来加以满足。 [10] 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强调:“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的研究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错误的目的与错误观念。(见下表1

1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错误行为目的

错误观念

寻求过度关注

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寻求权力

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报复

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自暴自弃

不可能有所归属,彻底放弃

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就需要分析孩子的错误目的,它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并寻找有效的方式加以应对与引导。要明白,对于不同的目的,有效的干预和鼓励方式是不一样的。

那么,班课管理中,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能从正面管教中得到什么启发,能够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呢?

第一,关注于解决问题。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他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 [11] 为此,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学生问题,运用班会的管理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详情看第一点)

第二,有效地运用鼓励。鼓励是《正面管教》的焦点,书中讨论的每一种方法都是用来帮助孩子和大人感受到鼓励的。鼓励就像一种强化,所谓强化就是增强学生某种班课行为重复出现可能性的方法和技巧 [12] (当然,我们都希望强化积极的班课行为),应用这种强化,可以解决许多班课管理问题。

如何有效地运用鼓励?相互尊重是其中一个要点。相互尊重包括以下的态度:对你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对别人的观点以及你自己的观点的兴趣、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正面管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相互尊重的正面管教策略的例子:杰森是布拉德老师五年级班里一个学生,他总是在上课时间大发脾气,多次惩罚都没有效果,只会让他愈演愈烈。于是布拉德老师决定试试鼓励,他在放学时间留下杰森并与之交流,向之前的惩罚道歉,并询问是否愿意找到解决的方法。起初他并不愿意合作,但教师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和他谈话,他就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他第二次发脾气时,他告诉了老师生气时的感觉,这是老师告诉他,下次发脾气可以到教室外做“积极的暂停”,让自己冷静。杰森从老师尊重的态度与和他谈话中得到鼓励。每一次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即使他还有发脾气的情况,也已经改善相当多,与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在这个案例中,布拉德老师选择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学生感受到尊重,他才会感受到“我能影响自己,我也可以学会怎样去回应”。

另一个要点是着眼于学生的优点,同时关注改善的过程而不是追求完美。当一个学生不断地惹麻烦的时候,教师是否只关注到他15%的“捣蛋”缺点,而忽略了他另外85%的优点?当你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来关注这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的方面就会不断膨胀,让积极的方面不得不消失;相反,如果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来关注这85%的积极方面,那么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积极方面能够增长到100% [13] 为此,我们要学会从学生的行为中寻找优点,比如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那么教师就可以对这些学生的领导能力进行培训,并指导他们用自己的领导能力帮助其他学生。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改善进行及时的鼓励,而不要强求学生期待完美。要明白,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

如果有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特别时间”。比如,教师可以给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一个特别时间,可以是放学后或者课间,向学生问一些“你昨晚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欢的好玩的事情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当一个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的事情时,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特别。许多老师都说,放学后只要花几分钟给学生一个特别的时光,就能帮助这个孩子感受到足够的鼓励停止其不良行为,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提到不良行为。 [14] 因为当教师和学生谈论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学生就会尤其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也会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事情,与教师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管教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了“赢了”孩子。虽然今天的我,教学理论学得还不深入,教学经验尚不足,但仍希望将来,自己能将正面管教所带给我的启发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1]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

[2]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3.

[3]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7.

[4]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3.

[5]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5.

[6]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63.

[7]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19.

[8]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64.

[9]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5.

[10]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3.

[11]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15.

[12]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8.

[13]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39.

[14]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