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2018-08-29 17:21:37)
标签:
教育 |
【文章概要】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李教授提到了这样几句话:教师是否有倾听的敏感、意识,具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细细品味这本书的精髓之处,我们会发现李教授从倾听的教育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难等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揭示了教师提升倾听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或难以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和疗治等方面。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倾听的价值,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从倾听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儿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我们都为这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宽容、耐心和激励,从而以“爱”护航,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试想,如果这位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稚嫩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从陕西回到广东,天气从阴阴冷冷的湿滑变得非常温暖。此时此刻,在我动手记录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外面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进来,斑斑点点洒在身上,整个人都变得柔和,亦如我的心情。一本薄薄的书,里面却承载着太多的教育智慧,一句句隽永的话语,流淌着无限的智慧荣光。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一本《倾听着的教育》静静地流泻着丝丝暖意,鼻翼间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芳香,给浮躁的心灵无限的慰藉,给茫然中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第三辑,“教师的倾听能力”这里作者提到,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倾听,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共在,我们的教师才更能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才能充分展现出教育的伟力。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也负有发展并运用自身倾听能力的责任。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那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呢?《倾听着的教育》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倾听什么?
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但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它具体体现在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之上。
1、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而是通过他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它可能是一段叙说、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简单的感叹词,以及一声呼喊和连绵不断的吸泣。对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欲望和需求的倾听、理解和应答,就成了教师倾听的重要任务。
2、倾听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动向和状态细致人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者的重要标志。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怒、悲哀、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同时在教学上作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3、倾听学生的思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欲望和情感,他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发现自己那些隐藏不露羞于见人的思想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建立了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于是,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4、倾听学生的疾病。当孩子不断发出暴躁混乱的声音,或者陷人长久的静默无声之时,倾听者(教师)的耳朵将变成听诊器和探测仪,通过倾听去寻找孩子存于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疾病,捕捉到他们的自大、攻击性、抑郁、孤独、痛苦和恐惧。这样的倾听就变成了一种诊断和治疗。
5、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始终是面向具体和特殊的生命个体的倾听。当各种声音汇集在教师耳边的时候,教师的任务是听出这些声音的差异,听出它们所反映的不同个性和人格。这是一种本体论的差异--是存在者与存在者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倾听是面向具体的倾听,因为他在不同的声调中听出了“具体的人”。
6、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正在社会化的人,学生的每一个声音,都不单纯是纯粹自我的声音,不是自我对自我的反映和表达。他的声音总是处在与其他声音相互缠绕的关系之中。与其说学生的声音是自我的反映,不如说是对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映。因此,教师的倾听对象既是“具体的人”,也是这个“具体的人”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具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倾听?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能听,而是不愿听。要学会倾听,可从采纳倾听所必备的态度人手,它们包括:
1、接纳和平等。一旦教师转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方一个生命的尊重。
2、专注和警觉。当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使他们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那是真正的教育者的魁力。这种专注是将一个生命的所有能量聚焦在另一个生命上,结果是迸出生命的火花。在专注中包含着警觉,对来自学生的每一种声音的方向、特点和隐藏的变化趋势保持敏感。这样的倾听是面向瞬间性的倾听,他希望抓住生命发展中那些不可重复的瞬间。缺少了专注和警觉,那些瞬间就会永逝。而教育的机会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就蕴藏在无数个瞬间里。
3、鉴赏和学习。既然倾听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承纳,这种价值对于教师而言,就不是全然无关的。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鉴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声音的独特性。这必然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教师向学生的学习,是成人向儿童的学习。在儿童那里,保留着人的许多可贵品质,保留着人类智慧的原初状态,它们往往被成年人遗弃了。所以,在倾听中,向学生学习是教师投人倾听时必要的态度。这一学习将会使教师返回自身,充实自身。
4、执着和冷静。所有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倾听都是在执著和冷静中获得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的无限复杂性和烦扰性,是对教师听觉品质的考验。一个执着冷静的倾听者不会为暂时性的失聪和各种听觉挫折所惧,也不为学生声音的无序和混乱所扰,他会在深沉的静默中,坚持不懈地进人学生心灵深处去倾听他们的呼喊和吁求。
5、参与和体验。教师应在参与中倾听。他的倾听不是对学生声音的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听,这种主动性在倾听与精神生命的发展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意味着作为倾听者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行动者、创造者。他将通过倾听去参与学生的成长、参与创造学生的声音。不过,这种参与的目的不是主宰学生的声音,不是从外部施行的控制和干预,更不是对学生发展的替代,而是一种引导和促动,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已有的单调、混乱和僵化的声音变为复调、有序和充满活力的声音,这种参与因此具有了创造性。
李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写作本书的宗旨,无非是: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倾听着的教育》,这可能是我已发表文章中引用率最高的。现在想来,这些文字之所以被许多人关注,触动了众人的心弦,或许在于它引发了“共生体验”。倾听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谁不在倾听和被倾听,谁不对倾听有所回应,谁就不在“生活”,甚至,谁就没有真实地“活着”。多年以后,当我经历了生命的重重迷雾和万千坎坷,当我亲历了更多细致入微的教育现场、教育事件和教育现象,忽然发现,我对教育的言说,依然无法绕过“倾听”,仍旧需要再次回到这一原点,重新出发。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是啊,倾听是教育的原点啊!等读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开篇提到的小故事,我不禁为小男孩感人的回答和母亲的高明肃然起敬!对比这位睿智的母亲,我也为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而愧疚不已……
“叮铃铃”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咱们班的小镜午休时动来动去,被值班老师批评了。”刚走进教室,我就听到了这个消息。又是小镜,怎么什么事情都有她的份呀?作为一个女孩子,不懂礼貌、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更让人生气的是有一次她趁我去开会,坐在三楼楼梯边的扶梯上直接滑到二楼去了……这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回旋。
我一直认为树立自己的威信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所以面对这样“调皮、贪玩、屡教不改”的孩子,我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没有思考她为什么会不顾我的叮嘱而再三犯错,我当着全班同学严厉地批评了她,最后小镜哭着说“自己不会再犯了”,此时我还认为自己的教育很有效。下午放学的时候,睡她隔壁的学生告诉我,小镜睡觉时之所以动来动去是因为被子里面有只蚊子。听了这句话我愣住了,印在我脑海里的只是她哭泣的脸庞。
那天晚上,我细细地回想这几年的班主任生活,我好像从来没有对孩子们笑过,一走进教室就全面武装自己,板着脸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为这样才能树立所谓的威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如果你讨厌一个学生,那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当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现在想来我并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曾经也幻想过,面对一张张稚气的脸庞,我应该用何种心态去对待他们?但当我真正告别这段青葱岁月,踏上新一段旅程时,心中充满了迷惘。曾几何时,我还坐在下面听着语文老师的“之乎者也”,而此时,我依然是这场景里的一员,但角色变了,我站在了这三尺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水灵的眼睛。
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说:“上课”,心里有喜悦,有期盼,更多的却是忐忑,而后听到孩子们用清脆、响亮的嗓音说:“老师好”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竟能演绎出如此华丽动人的心灵乐章。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源于对孩子无限的热爱,而我就因为自己的想当然错怪了小镜,没有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道了歉,课后我收到了封信,在信中她写道:“王老师,昨天你没有听我的解释冤枉了我,我很难过,但今天你当着所有同学给我道歉,我真的很高兴……”。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震撼着我的心灵,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是倾听,是关爱,而不是一句句的责骂。我们有理由相信,给孩子们一个微笑,孩子将许你一片明媚的春天。
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两耳两目,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形象地道出了“听”之重要。今天,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我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老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老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老师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日本学者左藤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静默如水,倾听真实的声音。最朴素的可能是最美丽的。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如果给予孩子更多的欣赏、点头、微笑、倾听,静默如一湖春水,那么孩子在这种浓浓的氛围,愉悦的空间中会恣意纵横自己的思维,挥洒自己的智慧。
睿智如星,倾听质疑的声音,在教育中,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应该认真倾听,要善于从中“听”出其思辨的轨迹,再引导他们对其中的不足进行不断
地补充、完善,从而鼓励孩子们学会思辨,不断获取正确的教育信息。
叶落有声,花开也有声,只要愿意,俯下身子,我们可以倾听到那花开的声音。对于许多老师而言,我们不是不能倾听,而是不愿倾听。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倾听呢?
一、洗耳恭听——尊重与呵护
在我们老师眼中,孩子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在教育中面向孩子的倾听时,应该充分尊重、呵护学生,用自己的真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我们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
二、内视反听——赞赏与学习
“倾听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平等、尊重、移情。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等待、鼓励和支持”。教育是充满生机的鲜活过程,是人与心灵的相遇和对话,作为教师不仅要用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更要用爱去赏识每一位学生!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欣赏的态度面对每一个被倾听者独特的声音。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声音时,也是一种学习。在倾听中向学生学习将会使老师充实自我。
三、公听并观——专注与冷静
所有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倾听都是在专注与冷静中获得的。一个专注与冷静的倾听者不会为学生声音的无序和混乱所扰,他会在深沉的静默中,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去倾听他们的呼喊和渴求。
古人云:“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是一种艺术,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更是一种智慧。
老师在倾听孩子的内心独白时,外表是从容的,淡定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我们必须在瞬间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而这个过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
学会倾听,老师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学会倾听,才能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倾听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老师们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我们的教育才具有创意,才更富有智慧与诗意。
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我发现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每一步上面都有爱的痕迹。只有爱才能拔起擎天的巨木,才能升腾冷漠的生命,才能在长长的黑夜袭来时耐心等待天光。爱在左,倾听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却不觉得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给孩子一双爱的翅膀,倾听他们自由翱翔的声音,让我们的关心,我们的理解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