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艺趣》教学反思
(2025-09-12 08:12:22)
标签:
教育 |
作为《民俗的艺趣》单元的开篇课,本课时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民俗艺术的多样性,建立“民俗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认知。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既有值得延续的设计亮点,也存在需要及时调整的问题。
在教学导入环节,我尝试以“身边的民俗”为切入点,播放了本地庙会中舞龙、剪纸窗花、泥塑生肖等实拍视频,同时展示了外婆手绣的荷包、奶奶剪的福字等实物。这种“视觉+触觉”的双重刺激,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学生主动分享“过年时妈妈会贴这样的窗花”,还有学生追问“舞龙的布是怎么画出来的”。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原本抽象的“民俗艺术”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为后续知识讲解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在知识讲解与互动环节,暴露了明显的设计缺陷。一方面,我对民俗艺术分类的讲解过于笼统,仅简单罗列了“绘画类、手工类、表演类”,未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其艺术特点。比如在展示年画时,只提到“色彩鲜艳”,却未解释“红、黄为主色的寓意”,导致学生对民俗艺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互动环节的提问缺乏梯度,如直接问“大家觉得民俗艺术有什么价值”,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课堂陷入短暂沉默,最终只能由我单向讲解,学生参与度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后续教学中我会从两方面优化:一是细化知识讲解,将“民俗艺术分类”与具体作品结合,比如讲解年画时,增加“对比不同地区年画的构图差异”的小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特点;二是设计梯度化提问,从“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民俗艺术”到“这些民俗艺术通常在什么场合出现”,再到“它们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感受”,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让第一课时成为激发学生探索民俗艺术兴趣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