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师之名,赴成长之约

(2025-09-12 08:15:54)

翻开王维审老师的《何以为师》,前两章“自我觉知:在接纳中看见自己”与“自我改进:在行动中提升自己”,如同一束光,穿透教师职业成长的迷雾,指引着我探寻为师之路的本质。

一、自我觉知:接纳本真,锚定成长起点

“性格有‘硬伤’能当好教师吗”这一问题,直击内心。在传统认知里,教师似应是完美性格的化身,要有超强外向感染力、极致耐心。但王维审老师引导我们看见,性格“硬伤”并非枷锁。教师的魅力,本就不该被单一性格模板束缚。内向的教师,能在静谧中倾听学生心声,用细腻洞察捕捉学生情绪微光;急性子的教师,可将雷厉风行转化为高效执行力,在班级管理中明快决断。这让我明白,接纳自己性格的独特性,是当好教师的起点——教师不是性格的复制品,而是用真实自我与学生共鸣的引路人,每一种性格特质,都能在教育土壤里开出别致的花。

“默默努力的老实人有机会成功吗”,为众多踏实耕耘的教育人正名。教育圈不缺喧嚣的“展示者”,但默默努力的老实人,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沉淀力量。成功不该仅以镁光灯下的荣耀定义,当学生因他们的默默付出而爱上学习、走出迷茫,当教学功底在岁月打磨中愈发深厚,这份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就是成功。它启示我们,教育成功的赛道,不在追名逐利的短跑,而在育人初心的长跑,老实人的坚持,终会在学生成长的回响中收获勋章。

面对“暂时不利的成长环境”与“至暗时刻”,书中给出的答案充满力量。正如黑暗中更能看见星光,不利环境是自我觉知的契机。至暗时刻的勇气重拾,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接纳困境现实后,以教育者的担当破局——即便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也能书写知识温度;即便职业之路坎坷,也能因学生的一句“老师,谢谢您”重燃热忱。

二、自我改进:行动为翼,翱翔教育苍穹

“处理复杂职业关系”与“应对两难选择”,勾勒教育职场的真实生态。教育不是孤立的教学,而是与同事、家长、领导交织的网络。职业关系复杂,源于教育理念差异、利益诉求多元,但核心锚点是“学生利益”。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标尺,即便得罪人、背压力,也坚守育人底线,这是自我改进中职业操守的淬炼,让教育者在复杂关系网中,成为学生利益的坚定守护者。

“让事务性工作具有意义”,点亮教育日常的微光。备课、批改、会议、台账…… 事务性工作常被视为教育“边角料”,却也是育人“基本功”。把教案写成与学生的“知识对话”,在批改作业时写下温暖批注,在会议中提炼对教学的启发,让每一项事务都成为育人延伸。这是自我改进的微观实践:赋予琐碎以教育价值,用专业思考点亮日常,让教育者在重复中看见成长,在坚守中收获职业尊严。

《何以为师》前两章,让我们明白,为师之路,始于接纳真实的自己与学生,成于在行动中持续雕琢教育初心。愿每一位教育人,都能在这本书的指引下,走出属于自己的“以师为名,向光而行”的成长轨迹,让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场与自我、与学生共赴的生命成长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